首页>其他文书合同>小学优秀教学设计(汇编11篇)

小学优秀教学设计(汇编11篇)

时间:2022-12-23 14:50:12 其他文书合同 我要投稿

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上必须做到尽心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设计的帮助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工作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小学优秀教学设计,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小学优秀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神态和动作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好吗?(生鼓掌)你想用掌声告诉老师什么?相信老师们从掌声中感受到了你们的热情。是的,掌声是欢迎词,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掌声》,一起来感受故事中的掌声所包含的不同的含义。

二、复习旧知,整体感知。

1、认读生词: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姿势、歧视、犹豫、骤然、讲述、热烈、忧郁

2、这些都是课文中的重点词。你能用这些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打开书自己试着说一说)指名说

小结:抓住文中的重点词,是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好方法。

三、读英子的信

1、出示英子读中学时写给小学同学的一封信,指名读。从这封信你知道了什么?读了这封信你有什么疑问?指名说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这个故事。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英子为什么担心大家会歧视她?掌声又是怎么改变她的呢?

四、感受变化

1、英子为什么担心别人歧视她?(得了小儿麻痹症,留下了后遗症)课件出示小儿麻痹症图片。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走路的样子(一摇一晃、一瘸一拐)

2、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小姑娘英子走路就是这样的姿势,从前的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呢?找到文中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从前的英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1)文静:你从哪里看出她文静?(这个文静仅仅是形容英子性格斯文恬静吗?是形容她沉默寡言)

(2)孤僻:体现在哪里?(不跟同学一起,总是一个人呆着。)

(3)自卑:你从哪里知道的?(生怕别人看到自己走路的姿势。)板书:自卑小结:(师引读)她之所以文静、孤僻,都是源于她内心的自卑,她不愿意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

因为她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所以--------------------。

因为她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所以--------------------。

尽管有千万个不愿意,可是命运却是如此的不公,她必须面对腿脚残疾的现实。你能想象英子的心情吗?(痛苦、悲伤、课文中最能体现自卑的英子心情的词语忧郁)板书:忧郁伴乐朗读。(指导朗读:读出英子的心情,读出你内心的感受)

3、这样的英子的确让人担忧,可是文中有一段中的英子与第一段中的英子截然不同表现,同学们找找是哪个自然段?齐读,体会这一段中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快乐、自信、爱与人交往、开朗??)

大家想象一下,我们能在哪里看到小英开朗、活泼的身影?用下面的句式

说一说。(指名说)

课堂上,英子------------------------。

课间,英子---------------------------。

放学后,英子---------------------------。

班会上,英子----------------------------。

过渡:一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后来却变成了一个活泼自信的小女孩。(板书:自信、开朗)是什么让她有如此大的转变,掌声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呢?

五、探究变化原因

1、同学们默读课文

2、3自然段。

(1)找出同学们为小英鼓掌的句子,用“---”划出来。

(2)用“~~”画出描写英子的句子,体会英子的内心。

2、汇报句子:

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3、交流讨论第一次掌声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次: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

(1)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多了“骤然间”)理解“骤然间”,换个词(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

比较有“骤然间”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一样,体会词语的作用。(更能体现出大家是不约而同的发自内心的为英子鼓掌)

(2)过渡:大家为什么会不约而同给小英鼓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英子当时的表现吧。

A找出描写英子的句子,谈体会。

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起来。我们注意到,英子的眼圈儿红了。

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相机指导:

小英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此时她心里在想什么?(如果上去?如果不上去?)

哪个词最能体现她内心的挣扎?(犹豫)她在犹豫什么?从慢吞吞上台到她的眼圈儿都红了,你体会到什么?再读,体会矛盾、害怕、为难的心情。

从这个终于你体会到什么?(齐读,读出英子内心的挣扎,读出英子战胜自我的勇气)

师:尽管从教室的一角到老师的讲台,只有短短的几步路。可是要走完这几步路,对于小英来说该有多难啊。每走一步,小英的内心都在痛苦地挣扎。可是她还是勇敢地战胜了自己,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播放掌声|)

(3)理解第一次掌声的含义。

出示第一次掌声的句子:男生齐读

如果你就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这热烈、持久的掌声告诉英子什么?(指名说)[相机板书:鼓励、尊重??]师:大家的话语中流露出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关爱,这浓浓的情谊化成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英子读懂了这掌声中的语言,她感动了。(齐读)当掌声响起的时候,我们看到,英子的眼泪流了下来。

5、交流第二次掌声

(1)(出示第四小节后半段)引读: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故事。故事十分动人,她的普通话也很好。(出示第二次掌声的句子,女生读)

(2)同学们又想通过这热烈的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呢?指名说

师:小英不但完成了这次演讲,而且完成得很出色,同学们又一次把肯定、表扬、赞赏送给了小英

(3)在掌声中,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个躬,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在她的心头涌动。此刻,英子最想说什么?

6、师:掌声使英子鼓起了勇气,掌声把英子和同学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透过掌声,我们仿佛看到了英子那颗被感动的心,我们仿佛看到了英子久违的迷人的微笑。

配乐齐读四自然段

六、总结掌声的内涵

1、师:老师从资料上得知,从此后她一直学习很好,上中学的时候,她曾代表学校参加物理竞赛得了奖,后来她又被北京的一所大学破格录取。

英子不会忘记改变她的掌声和可爱的同学们。因此后来她会在信中说:“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2、同学们,掌声的意思是“鼓掌的声音”。真的是鼓掌的声音改变了英子吗?是啊!(板书:关爱)掌声中所包含的是理解、尊重、鼓励、赞美,它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真挚的爱。就是这份爱,医治了英子内心的疾病,使她从忧郁变得开朗,从自卑走向自信。

3、从英子的变化中,你想到了什么?

七、说一说,写一写

1、说一说:(师: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怎么理解掌声呢,请你说一说)

掌声是----------------,

它能------------------。

2、读了《掌声》这一课,老师也被深深地感动了

小学优秀教学设计 第2篇

教材分析

作者是以回忆的语气来写这段小学的经历。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给了她鼓励的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全新的结构与内容。学生掌握了很多识字方法,乐于朗读新颖的课文。再加上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吸引学生乐于学习。设计理念: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喜欢学习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的要求。本课以识字和朗读为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2、语文教学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

3、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姿势”“普通”“鼓励”三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意境,激趣导入,架设生活与教材的联系。

1、欣赏歌曲《爱的奉献》,激活同学们对爱的感受。

同学们,刚才听到的这首歌叫《爱的奉献》,爱是什么?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座;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让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爱还是什么?答案当然很多很多,不过又一位叫英子的小姑娘,她告诉我,爱是同学们的掌声。

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她对掌声的感受吧!板书:掌声

2、(打课件):“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面对生活。”

(1)听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

(想知道,同学们为什么要歧视她?她以前是怎么生活的?为什么说同学们的掌声给了她极大的鼓励?)

(2)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听一听作者董保刚叔叔讲的故事吧!

3、(导入视频)听故事

(1)听完故事,你的问题解决了吗?

(2)还有什么问题想知道?

二、整体把握,整体感悟,解决阅读障碍。

过渡语:有小疑则小进,有大疑则大进,读书就要学会思考。下面让我们再带着这些疑问来小声读课文。

1.学生小声读课文,要求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读懂词语,不明白的同学之间交流交流(前后左右桌)

2.(打课件)检查生字读音,多音字读音,词语,解释部分词语3.学生通读课文,要求读得“不错、不填、不漏、不倒、不破”(打课件)

3.指名朗读(打课件)几个合作,一人一段。

下面我想找几个同学,一人一段,把课文读给同学们听,至于用怎样的感情来读,你怎么理解就怎么读吧!

其他同学边听,边看书,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名回答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残疾姑娘英子开始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学生们得掌声鼓励,从此改变了生活的态度。)

5.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不敢相信,这小小的掌声竟然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难道掌声真的有这么大的威力吗?我们一起来探讨、感受好吗?

三、抓关键,通过品读,突破难点。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通过听故事,通读课文,英子一定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你认为英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1、指名回答,相机板书:忧郁、悲观、自卑、快乐、自信。

2、统一认识,找到根据。

3、指名回答,相机(打文字投影:第一自然段)

4、梳理第一自然段,提高认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提问:应该用怎样得语气读。

(2)小组读,教师评读或学生评读。

(3)学生用“因为??所以”句式讲出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

(4)教师小结:因为英子有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所以她总是默默的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早早的来到教室,下课后,最后一个离开。

(5)质疑:你们认为英子这样做对吗?前后桌交流交流各自的看法。

(6)指名回答(两种观点:①、对,因为她自己走路难看,不愿意别人看见;②不对,她自卑,自己瞧不起自己)

(7)教师小结:我认为她的做法不对,她的表现是懦弱的表现,不敢正视自己的缺陷,是逃避现实的表现,很明显是心理疾患,我认为身体残疾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残疾,英子的处境的确让我们很同情,大家想一想,童年应该充满乐趣的,是无忧无虑的,是快乐美好的,可是英子由于残疾不能够跟同学们一样正常地活动,她内心的苦、痛是正常人难以想象的,谁遇到这种不幸,都是很痛苦的,所以,我们要帮她正确面对困难,走向坚强。

(8)谁来通过读,来唤起人们对英子的同情,看谁最善解人意啊?

(9)学生试读,指名评读,小组齐读。

5、梳理第四自然段,提高认识。

过渡语:就是这样一个忧郁、悲观、痛苦的孩子,后来怎样了呢?我们再来看一段文字。

(1)(打课件):“从那以后,英子就像??教她跳舞。”

(2)学生齐声回答:“快乐。”

(3)谁来通过读,让我们感受英子现在是快乐的?

(4)齐读。(提示语气要上扬)

6、通过两次掌声,感受掌声的力量。

过渡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说一个人的本性和性格是最难改变的,故事中的英子前后性格有着如此的反差,不得不让我们考虑一个问题,是什么改变了她?

(1)指名回答,齐声回答。(掌声)

(2)想不想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掌声的力量。

(3)教师随音乐(打课件)感情读2、3自然段,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着当时的情境,每当读到“响起掌声”时,学生鼓掌。

(4)提问:听到了几次掌声?(两次)

(5)迅速从课文中找到第一次掌声是在什么时候响起的?(指名回答)

(6)(打文字投影):“英子犹豫了一会儿?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7)指名读,提出读出“为难”的语气。

(8)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来结合这段文字,与同桌合作,先去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好吗?。

(英子为什么犹豫?英子为什么慢吞吞站起来?影子眼圈为什么红了?英子有什么顾虑?同学们为什么给了英子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9)教师小结:

“犹豫”、“慢吞吞”、“红了”这些词语表现了英子在上台前的艰难选择。上去吧,自己走路姿势怕同学们笑话;不上去吧,几十双眼睛都望着她,于是她豁出去了。没想到同学们不但没有取笑她,还给了她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代表着什么?(赞叹、鼓励、支持)

(10)发散思维,情感体验。

谁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是怎么想的?

(11)指导感情朗读。

谁愿意通过读,来表现英子当时复杂的心理活动?

(12)指名读,学生评读,小组齐读。

(13)迅速从书中找出“第二次的掌声在什么时候响起的”?

(14)指名回答。

(15)指名读,提问:你觉得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就怎样读。

(16)指名评读,再指名读,评读,齐读。

(17)教师点拨:什么使英子留下了眼泪,紧接着镇定下来,最后成功的讲完了自己的小故事?(同学们得第一次掌声)

(18)教师小结:因为有了同学们的第一次掌声给了她赞许、鼓励、坚定了她的自信,所以才使得英子勇敢、生动、有趣的讲完了故事,赢得了同学们的再次掌声。这掌声是认可,是称赞,是激动。这时,如果你也在场,你会对英子说些什么?(英子你真棒!英子你真行!英子你太让我激动了!你的故事讲得太好了!你不要因为自己残疾而自卑了!)

(19)指导感情朗读(品读)(打课件)

下面我们来品读这段话,抓住英子得“动作、神态”来感受体会一下英子由“害羞、为难→勇敢面对→得到认可”的心理变化。谁来读?

(20)师生评读,齐读。

(21)学生谈感受。(让学生看课后第二题“小话筒”)同学们,从这两次掌声里,你感动了没有?谁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感动?

(22)总结:我也同你们一样地感动,不光体会到了两次掌声饱含着同学们浓浓的情意,还真正的感受到了掌声的魅力与真谛,

掌声是什么?就是理解,是关爱,是尊重,掌声就像是什么?(打课件:掌声是什么?师生共同朗读)

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那就是“爱”。同学们,请记住,让我们珍惜别人对自己的爱,同时也不要忘记奉献自己的爱,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

四、发散思维,升华感情。

1、(打课件:5.12大地震图片)

同学们,你们一定不会忘记5.12四川大地震吧,这次地震除了吞噬掉几万人的生命,还使多少正常人成了残废。(打课件)你还记得这位可爱的“敬礼男孩”吗?当解放军叔叔从废墟里救出他时,他强忍着浑身的疼痛,还非常有礼貌的给解放军叔叔敬礼。据新闻报道,他被截去了一条胳膊,成了残疾的孩子。

(打课件)这位是梦想当个舞蹈家的女孩——李月,这次地震夺去了她的一条腿,也成了残疾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我想这些孩子得内心一定也和英子开始一样自卑、痛苦、无法面对现实,我们怎么样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们坚强的走出阴霾,重新获得快乐?那就是“全世界人民的爱”。

2、(打课件)“让世界充满爱”。一起来欣赏歌曲《爱的奉献》片段。

五、感情朗读,感情再次得到升华。

1、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读课文。

(打课件:有感情地读的要求)

2、汇报学习成果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知识延伸。

(打课件)

把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抄下来。给“敬礼男孩”写几句鼓励的话。

用“抓人物动作、神态及带着心境读书”的方法,阅读本单元独立阅读课《好汉查理》。

七、结束语:

最后让我们随着音乐《掌声响起来》,用掌声为所有关心爱护我们的人送去我们真心的祝福和美好的祝愿!

小学优秀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二册第92——94页。

教学目的:

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来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利用统计表提出的问题和回答问题。

2、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应用。

3、发展初步的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4、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简单的收集和整理数据,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c里。

教学难点:

运用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具准备:

四人一小组、cai超市购物课件、实物投影仪,图片(正方形、三角形、圆每一组一份、超市购物顾客图像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电脑出示超市购物图)问:这是什么地方?(超市)看到这个地方你想说什么?

生1:漂亮!

生2:人多,商品多!

生n:每一类商品都放在一起,放得整整齐齐的!

(点击电脑:哗啦一声,很多商品杂乱地堆积在一块。)

师:现在经理啊,进来很多的商品,如果你是服务员,经理要求你把这些商品分类、归类,怎么办?(适时引导种类非常繁多,你能一下子数清和记住吗?)

分组讨论,个别口答。

2、同学们的方法都不错,刚才的问题稍微地复杂了一些,我们先来解决一点简单的,再回过头看哪位同学的方法最好,好不好?

二、合作探究,体会领悟

1、合作分类,获得方法

(1)每一组小朋友面前有一个盒子,都是我们熟悉的正方形、三角形、圆你用什么办法能知道盒子里有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几个圆?

(让小朋友亲身体会,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

(2)小朋友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一分,排一排,再数一数,老师在每组都放了一张纸,想请各个小组合作来完成,这么多图形,怎样才能整理的又好又快呢?先在小组讨论。(学生汇报,老师引导分工)请每组分工合作,把图上的图形整理出来,贴在纸上。

(如果出现按边分的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弄分的方法)

(3)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各组的象形统计图,请大家讨论一下,经过整理,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已见)

瞧!理一理后我们就能知道这么多的问题。

(4)出示整理出来的三幅图(如课本上第92页图)

(注:如果书上的方法没有想到,可以让他们看看书上的插图,说说图中的学生是怎样整理的,并让他们照书上的方法再做一做或对画“√”的记录要做些评讲)

问:现在展示了小朋友

们记录的三种方法,请比较一下这三种图,哪一幅图看得既清楚又方便?为什么?

2、整理成表,获得信息

(1)通过刚才的整理,同学们都清楚地知道各种图形的个数,请同学们填入表中?(出示统计表)请各组合作把它填入表中。

学生合作、讨论、填表。

(2)看哪位小朋友最棒,能从这表里获得哪些信息?(注重:一共是什么意思?)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能从这表里知道些什么?

小学优秀教学设计 第4篇

一、教学目标:

本课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利用几个游戏分别解决立定跳远动作的重、难点,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会动作,完成动作。愉快地学习本课的教学内容。本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游戏为教学手段。

让学生们充分体会运动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双脚起跳,双脚落地。双臂向前上方摆动,动作协调。

三、开始部分:

1、上课

2、报告人数

3、队列队形的练习

4、行进间徒手操

(头部→扩胸→振臂→体转→腿→踝、腕关节)

四、基本部分:

1、游戏:跳"荷叶"

要求:双脚起跳,双脚落地

用呼啦圈作为"荷叶"进行跳跃练习。

目的:解决重点,双起双落的动作要领。

2、游戏:摘"苹果"

要求:手臂向前上方摆动

分组练习

解决双臂前摆动的动作要领

3、游戏:跳"荷叶"

难度增加

用小垫子增加难度,远度

增加远度

双脚用力蹬地,推向前伸

双起双落,振臂有力,前上方,双脚用力蹬地,腿向前伸

分组练习,自己选择难度,利用小垫子分组练习

4、比谁跳得远

让学生利用呼啦圈、小垫子自行设计赛道。

五、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

①放松上臂

放松下肢

②动作要领

(1)双起双落

(2)双臂向前上方摆动

(3)双脚用力蹬地,腿后前伸

2.教师小结

3.收器材、师生再见

小学优秀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1、在音乐活动中,能对大自然产生浓厚兴趣,感受自然与生活的美好。

2、在演唱歌曲《郊游》、《云》、《旅行之歌》时能较准确地表现出二四拍、三四拍、四四拍等节拍的特点。能背唱歌曲《云》,能较流利地用唱名分句模唱该曲的歌谱。

一、组织教学

二、师生问好

三、导入新课:讲一讲《樱桃小丸子》中郊游的故事

四、新授歌曲

1、听录音范唱,跟节奏饶教室一圈

2、听录音范唱,启发学生讲述外出旅游、踏青的见闻

3、听录音范唱,倾听歌曲中那些部分是相同的,并用彩色笔标出来

4、轻声哼唱歌曲

5、听老师唱,体会歌曲中不同段落的情绪(第一、三段用非连音唱法,绘景的第二段则用连音唱法)

6、分组表演唱

7、用打击乐器伴奏

五、欣赏歌曲《秋虫音乐会》

1、整体欣赏,讲讲音乐会中都有哪些昆虫参加

2、跟音乐动一动

六、我的创造:秋虫音乐会

1、听音乐: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要求:听到乐曲中不同的主题重复时做不同的动作;听到强弱变化时用不同的动作表示

2、想象自己是个“小小指挥家”,边听音乐边做指挥动作(在音乐的力度、速度发生变化时,指挥动作也要做相应改变)

3、说一说夏末初秋能听到哪些昆虫的叫声,并模仿

七、小结

小学优秀教学设计 第6篇

教材理解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读为本,紧抓“奇”进行教学,初读感知奇,品味探究“奇”,美读感悟“奇”。

学情简介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面不宽,对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很难想象出画面,教师必须指导感情朗读并借助电教媒体等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及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我将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寓情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查找了和课文有关的图片和录象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以便对大潮有初步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大家去看过吗?(没有)很遗憾老师也没能亲眼所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壮观的景象。

二、出示课题,探究“奇”意: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1课观潮,(师相机板书课题)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通过预习学生自然就可以回答出:钱塘江大潮)

2、师介绍: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秦皇岛有好几千里。如果说秦皇岛的北戴河风景区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师板书:天下奇观)

3、师引发问题:“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给学生独立思考空间,之后可以提醒学生借助字典解决。)

4、多指名回答后明确:“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进一步引导说出“天下奇观”的涵义,即:天底下或世界上奇异的景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奇”:

1、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2、老师发现大家都有些迫不及待了,那就赶快打开课文读一读吧!阅读提示:

A、把字音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B、认真的读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刚才教室里可真是书生琅琅,大家读得都那么认真又那么好,现在谁愿意展示一下你自己,我们开火车读一读,注意一定要认真听哦,老师随时会有可能叫到你!

3、开火车读课文,教师利用这个过程纠正学生读不准的字音。

4、刚才看到大家火车开得那么好,老师真为你们骄傲!现在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5、指名回答后明确: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四、精读课文,品味探究“奇”:

1、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你认为“天下奇观”到底奇在哪里呢?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你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词句。读一读这些词句,说一说体会。

(小组交流、班内汇报)预设:

①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引导生回答出读书时的感受,教师相机板书:“一条白线”,进而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之后班内齐读)

②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一丈是3.3米,两丈多高,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学生自由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③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学生全体举手)

师:(教师也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如同山崩地裂。(教师板书: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我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读得更棒,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师:谢谢鼓励,该你们齐读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④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鼓励引导学生学学这种声音:轰隆隆隆)

师表扬: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师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进一步引导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的?(闷雷滚动)(教师相机板书: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⑤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师:准备,开始!

(学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学生一起读)

2、刚才通过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到了潮来时的雄伟壮观,可是却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现在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一段话,看看谁有本事能听出文中是用哪几个词把潮来时的顺序写清楚的?

①师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括号中的词语教师在读时,故意有意识地加以强调。)

(课件出示)请学生动笔做: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向我们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经过个人独立思考后班内交流: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由远到近)

一起再读读这段文字。

②师:刚才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已经想象出了潮来时的画面,那么,潮来时,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观看录像。

(录像播放潮来时的壮观画面。)

③录像是老师的一个朋友拍的,他普通话不好,想请同学们帮忙配一下音,行吗?配音的时候最好能激情洋溢地朗诵出来,行吗?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之后教师鼓励能背诵的起立!(学生全体起立)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①潮来时的钱塘江真可谓“天下奇观”!那么潮来之后呢?现在大家再认真的把课文默读一遍,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发现?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指名回答:我觉得大潮过后的景象也可以称为奇观,因为: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就是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②教师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③教师提问:“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④引导再次激情朗读这一部分。

4、品读“潮来前”的“奇”。

①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期盼。

②引导生读潮来前句子,体会潮来前江面景象及大堤上人们的期盼。(教师相机板书: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③引导生读:带着这种心情好好读读这些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5、回归整体,美读感悟“奇”。

教师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学生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小游戏,积累词汇。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想!)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猜词!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生肯定跃跃欲试)

材料:

A、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人声鼎沸。

B、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

C、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D、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E、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山崩地裂

F、形容气势很大--

(该词学生若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游戏同时教师顺势出示课件中词语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学生纷纷举手)

2、运用词汇,学以致用。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光积累了,你们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老师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更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教师鼓励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预设: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班内交流,纠正得出意见一致的标准答案。)

课件出示:填入答案后的这段话。教师引导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

六、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板书设计

21、观潮

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天下奇观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教学反思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在语文课中应该大力提倡。

(四)、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小学优秀教学设计 第7篇

《赵州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说明文。它从美观和坚固两方面介绍了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课文开头先交代赵州桥的所在地,设计人及建桥时间,然后重点介绍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最后讲作者由衷的赞美。全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通过对赵州桥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学习目标

①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

②生字生词卡片。

③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①播放课件:昔日的洨河风光。

②谈话导入。

洨河两岸景色优美,可阻碍了两岸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官府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桥梁。造一座怎样的桥呢?官座决定向社会公开招标,石匠李春设计了方案被采用了。想知道李春的设计方案吗?读读课文就清楚了。

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讯课文,画出生字词,结合注意多读几遍。

②采用自读、同座互读的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③教师检查。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再让学生选读自己读得最好的语句和段落。

自主感悟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怎样的?

②汇报交流。

学生可用多种方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a、画一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

b、以李春的口吻介绍赵州桥的建筑特色。

c、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出赵州桥的主要特点。

③引导小结。

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④播放课件:赵州桥今日风貌。

识字学词

①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②给生字组词。认读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③指导写字。

a、分类指导,教师范写并提示。

左右结构:部、横、跨、栏、设

上下结构:参、坚、案、贵

独体字:爪

b、学生写字。

c、学生写完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展示、评议。

布置作业

①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②搜集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①听写词语。

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赵州桥的特点。

朗读体验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②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扩展交流

展示课前搜集的桥的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桥的特点。

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可完成课件选做题。

小学优秀教学设计 第8篇

【教学设想】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郎朗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师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及时鼓励,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2、(多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4、释题: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诗歌,落实读通。

1、教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4)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6)坐:因为。爱:真爱,留恋。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8)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4、结合画面,讨论交流疑难字词。

三、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郎朗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师生合作,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三)小组交流,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四)独立学习,理解三、四句。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

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

(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

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

(元)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

小学优秀教学设计 第9篇

概述

《竹乡娃娃爱竹林》是北师大版艺术第七册第五单元主题二的一首学唱歌曲。竹子在建筑、交通、生产、生活等方面都可以发挥作用。竹是中国文化和人格的象征,它的气质与我们民族的审美情趣相迎合。学习此歌曲需一课时,在学会唱这首歌的同时也学习了听辨竹乐器的不同音色和风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竹乡娃娃爱竹林》

(2)懂得感受歌曲节奏、句式及情绪的变化

(3)初步懂得分辨竹乐器的不同音色。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不同的节奏朗诵歌词,感受不同的节奏韵律

(2)能够跟唱歌谱,按照歌曲乐句,用拍手、拍肩、跺脚等方式表现歌曲旋律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不同形式的演唱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通过感受竹的秀美,体验竹带给人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体验竹乡娃娃爱竹林的情感

2、教学难点:掌握歌曲的节奏,装饰音、变化音记号的唱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钢琴)、打击乐器、音乐用书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学生大多数是外来工子女,除了学校的音乐课,平时比较少接触音乐。

2、本班学生男多女少,学生都喜欢上音乐课。

3、学生学习过简单的打击乐器。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情境创设策略: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竹林的美景。

2、游戏激发兴趣策略:采用拍手、拍肩,跺脚等游戏方式按节奏朗读歌词。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1、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朗诵《翠竹儿》

翠竹儿飘 , 翠竹儿飘

清风吹过竹林梢;

``````

快来吹一曲“直苗苗”

2、欣赏竹景,感受自然美(在背景音乐中,播放竹海,竹林的vcd)

师:今天,我们走进了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觉?同学们喜欢竹子吗?

3 、与竹对话,表达对竹的感受

教师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竹子的资料和信息,共同分享竹带给我的美好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在聆听、欣赏的过程中感受竹子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唱一唱《竹乡娃娃爱竹林》

1、欣赏歌曲《竹乡娃娃爱竹林》

(1)感受歌曲的民歌风味

(2)理解歌词内容

(3)体验竹乡娃娃爱竹林的情感

2、学唱歌曲

(1)引导学生讨论用不同的节奏朗诵歌词,感受不同的节奏韵律

× ×× × × | × × × × × |×

竹 叶儿 长 哟 ,竹 叶儿 青 罗

×× × × × | × × × × × | ×

竹 叶 儿 长 哟 ,竹 叶儿 青 罗

… …

(2)引导学生熟悉和跟唱歌谱,按照歌曲乐句,激发学生用拍手、拍肩、跺脚等方式表现歌曲旋律的变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采用集体、小组、个别、齐唱、分句接唱等形式学唱歌曲

设计意图:欣赏并学唱歌曲,感受竹乡娃娃爱竹林的情感

(三)、联想讨论

1、竹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看到很多用竹子做的东西?有谁知道来说一说。

2、 竹子还能做成什么乐器?它们的声音是怎样的?

师:竹子除了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物体,它还可以做成不同的乐器,奏出很好听的声音,我们一起来看看。

3、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竹子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观赏、聆听了解竹子的用途

(四)欣赏竹竿舞,体验竹竿舞带来的乐趣

1、欣赏竹竿舞

师: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竹乡娃娃爱竹林》这首好听的歌曲,知道了竹子的许多用途,你们一定不知道在少数民族的地方还有种舞蹈叫竹竿舞,我们一起欣赏吧。

2、表演竹竿舞,活动结束

师:看了这么好看的舞蹈,同学们一定也很想表演表演吧,好,那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动起来吧

设计意图:体验舞蹈的乐趣,激发学生爱竹林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流程图

开始

情境朗读

倾听

欣赏

讲解引题

演示竹林图片

录像课件

欣赏图片

回答问题

讲解

读一读

演一演

教唱歌曲

听赏并学唱歌曲

回答问题

欣赏图片

提出问题

点评总结

结束欣赏舞蹈

小学优秀教学设计 第10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课前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一只漂亮的鹿站在池塘边。

2、看,今天老师把谁请来了?你最喜欢小鹿的什么地方?学生交流。

3、可是小鹿却说,(出示句子)“唉,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4、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28课:《狮子和鹿》

二、初读全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要求读通,读顺。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欣赏 抱怨 凶猛 匀称 珊瑚 撅嘴 逼近 犹豫 挣脱 精美别致 没精打采 灰心丧气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3、从上面选几个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原来是这么回事,小鹿才会说,“唉,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三、细读课文

1、开始,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细长的腿,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讲了这个意思?

2、自由读课文2—4段,划出小鹿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细长的腿说的话,细细读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3、交流,结合指导:

1)出示:“啊!我的身子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①、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你还能把小鹿的角比作什么,请你学着小鹿用“多么┅┅多么┅┅”来说话。

②、一起看看图中的小鹿是多么得意啊,你觉得小鹿会用什么语气说呢?谁能学着小鹿的样子夸夸,指名朗读,齐读。

2)出示句子: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①、你读出了什么?小鹿认为……,你能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吗?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那我们能不能课文中的句子换成这句呢?你读一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是啊,小鹿多不喜欢自己的腿啊,你能把他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小鹿这样就是在……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说(抱怨),给抱怨换个词。

②、小朋友,读着读着,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话想对小鹿说吗?

3)你们真能干,知道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他有没有用。

(二)学习课文5、6段

1、美丽的角和难看的腿后来给小鹿带来了什么呢?赶快读课文5、6段,边读边想,划出相应的句子。学生自学。

2、交流,结合指导:

1)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一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从这儿读出了什么?

是啊,你觉得,这时的小鹿,心里会想什么?

小鹿的心情是多么紧张,请你读这两句话,用朗读把小鹿的心情读出来,自由读,指名的,齐读。

2)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过来。

从这两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什么是灰心丧气?给他找个近义词,什么时候你也会这样?

小鹿本来已经逃远了,狮子灰心丧气了,可角却被树枝挂住,真危险啊!请你读出这时的紧张。指名读,齐读。

3)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

读着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

(三)学习第七自然段:

1、多危险啊,你就是小鹿,靠着难看的长腿,终于逃脱危险了,又来到了河边,看到河水中美丽的角,和难看的腿,这时候,你想说什么?请你说一说。

2、看来,小鹿们都已经明白自己的错误。

3、读小鹿的话,你体会到什么?想对同学说什么?或明白什么道理? 写一写

4、教师小结:是啊,物有所长,也有所短,任何一件事物,任何一个人都有优点、缺点。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了它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所以不管对人、对事、对物我们都要全面地去看待它。这就是这个寓言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小学优秀教学设计 第11篇

【教学目标】

1、能够用以前所学的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的文章,来体会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的细节之间有重要的关系。

2、能够抓住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3、通过通读文章,概括出表现人物情绪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的细节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角色”是什么意思吗?(幻灯片1)生:故事中的人物或主角。生:电视剧中的人物。

师:书籍或电视剧中的人物就是“角色”。

师:同学们知道角色是什么了,我还想问问同学们“情绪又是什么呢?”

生1:发生好的事情就会感到快乐。生2:发生不好的事情就会感到悲伤。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那看在同学们这么积极的回答老师问题的份上我们做一个游戏好吗?生:好

师:同学们想不想做游戏?生:想(伴有兴奋的情绪体验)师:那大家高不高兴?

生:高兴。(伴有激动的情绪体验)

师:好了,我们的游戏结束了。(伴有惊讶、疑问等情绪体验)生:啊!什么呀!(伴有讨厌、反感的情绪体验)师:游戏就是“我问你答”呀!生:哎!(伴有失望的情绪体验)

师:好啦!其实是老师小小的调皮了一下,和同学们开了一个玩笑啦!真正的游戏其实是“演员我最大”(伴有高兴的情绪体验)

(幻灯片2)

师:“演员我最大”游戏规则:老师说出具体情境,同学们根据老师讲述的情境做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如:

情景一、中了五百万的大奖(哇哦!);

情境二、今天的家庭作业是抄写今天考试的试卷(哎);

情景三、今天学校的厕所都不能使用(什么?);

情境四、今天没有家庭作业(耶耶耶!=)

师:看来同学们都玩得非常的开心,大家刚才在老师和你们开的一个小玩笑里以及在游戏中所产生的各种心情就叫做情绪。高兴、快乐、激动、悲伤、焦虑、烦躁等等都叫做情绪。大家明白了吗?(幻灯片3)

生:明白了(学生亲身体验到情绪,通过玩笑、游戏使得隐形的情绪变得具有真实性,学生更容易理解)

本环节设计意图:在师生互动环节过程中,间接的引导学生体验各种情绪的产生,能直接的感受到情绪的真实存在性。通过情绪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性。

二、学习五篇文章

师:非常好,接下来进入今天的群文阅读天堂,一起来看看我们的主题是“读出角色的情绪”(幻灯片4)

生:读出角色的情绪

师:同学们请打开群文阅读课本第2页,一起来看看本次群文阅读主

题下的文章一共有五篇(幻灯片5),同学们速读以下文章,建议大家采取小组学习的方法,每一位同学负责一篇文章,最后综合大家的意见,讨论交流一下。(在速读前讲清楚速读要求、速读纪律。在学生速读时教师在教室巡回指导。本次速读采用小组学习法)本环节设计意图:意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合作中体验团体的重要性。

速读要求(幻灯片6):用笔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情绪的句子,在便条纸上写出描写人物情绪的词语。

师:同学们的速读时间已经结束了,我们一起来完成刚才提出的要求。还记得刚才的提出的要求吗?

生:记得

师:回忆一下,是什么呢?

生:在阅读时用笔勾画出文章中描写人物情绪的句子或词语。师:真棒,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文章中对人物情绪的刻画,找一找文章的作者在文中都是怎么样来描写人物的情绪的。当然这些刻画包括语言、动作、神态上的。请同学们找一找,回忆一下。

解决一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幻灯片7)

勾出的表现人物情绪反应的句子,并说说能够形容此处人物情绪的词语。

1、马鸣加得意地说:“本学生马鸣加,明天起放寒假啦!”情绪分析:兴奋、期待、愉快、高兴、快乐、激动………

2、下课铃响了以后,我们都没像平时那样一窝蜂似的挤出校门,而是磨磨蹭蹭、心事重重地往外走,谁也不说话。

情绪分析:沮丧、郁闷、害怕、担心、不知所措、紧张………问题二:(幻灯片8)

这几篇文章中最强烈的情绪是什么?用自己写下的词语概括,并说一说故事中的哪些事情引起了这些情绪。

兴奋(文一);沮丧(文二);激动、满足(文三);委屈(文五)………问题三:(幻灯片9)

如果故事中的人物没有那样的情绪反应,他们会说什么样的话?会做什么样的事?故事情节又会怎样发展?如果你在同样情况下,会不会有相同的情绪反应?你又会怎样处理?

例如:文章二中科豆拿到成绩单后他的情绪反应是(),如果他没有(),他会说(),又会做()。如果你在遇到和科豆同样情况下,会不会有相同的情绪反应?你又会怎样处理?问题四:(幻灯片10)

将刚才总结的所有词语分成几大类,并说一说每组词语所表达情绪的共同点。

喜:兴奋、期待、愉快、高兴、快乐、激动、感动、满足怒:愤怒、气恼

哀:沮丧、郁闷、伤心、委屈、失望惧:害怕、担心、不知所措、紧张问题五:(幻灯片11)

《小学优秀教学设计(汇编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