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其他文书合同>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5篇)

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5篇)

时间:2023-03-11 21:40:04 其他文书合同 我要投稿

本文为大家分享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1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62—64习十三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让学生加强对6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加强对6的乘法口诀的理解。

教学过程:

1.第1题

6ⅹ3+6=6ⅹ4+6=6ⅹ5+6=

6ⅹ4=6ⅹ5=6ⅹ6=

学生根据乘加与乘法算式的对比、思考,体会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联系时,让学生直接填在书上,请学生观察每组中两小题之间的联系,想一

想:6X3和6X4,6X4和6X5,6X5和6X6后一句口诀的得数比前一句大多少?为什么?

2.以摘苹果的情景呈现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6的乘法口诀。

3.

×123456

112

22

3

4

5

6

让学生边填边说口诀。

4.第4题和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比比谁算得快。

5.第5题

实物图给学生提出要计算的问题。先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口头表述题意,独立填写算式。

6.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互相交流一下是怎样想的。

1只蚂蚁6条腿,3只蚂蚁()腿,6只蚂蚁()腿

每只小猫钓6条鱼,4只小猫能钓多少条鱼?

想:7只小猫掉的鱼,比40条多还是少?

7.第8题:数学游戏

学生分组做问答游戏进行练习。

8.在O里填上+、—、×

3○3=64○3=125○3=15

3○3=92○6=126○4=10

教学反思:

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2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59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对口诀

教师与全班学生进行对口诀的练习。

2.口算:

3×45×32×22×4

3×42×34×24×4

5×55×52×12×1

二、新授

1.教学例6

出示第59页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用简单的话把图上的意思表达出来呢?

生:有三只小象搬木头,每只小象搬2根。

让学生完成填空:

每只搬()根,有()只,这里有()个()

师:你能列什么算式?

学生口答:2+2+2=62×3=6

师:真能干。谁可以根据图上的意思的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生:一共搬几根?

让学生把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指名板书。

2.做一做

让学生看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请你和四人小组的伙伴们说一说。

四人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小组间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并一起列式解答。

派代表汇报,一起评改。

问:你们觉得有那些问题你们觉得比较难的,我们一起来解决。

学生说,教师板书。

A、小猴比小鹿少多少只?

解:5×2=104×2=8

10—8=2

B、一共有多少只动物?

3×3=95×2=104×2=8

9+10+8=27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二第1、2题。

学生根据图意找出有几个几,在列式解答。

独立完成,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练习十二第3题。

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后,集体讲评。

问:你还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让学生把问题和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教师巡视指导,若有时间则集体讲评。

四、: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3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过程与方法:

结合情景了解线段的画法和意义,掌握线段使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通过操作能折、画出线段。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过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个图形的线段和线段数量。

教学工具

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铅笔两根(一曲一直)、毛线一根、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学生感兴趣的“比一比谁的线长”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1.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弯弯的)

2.再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直直的)

3.问:这两根线有什么不同?(这两根线的形状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弯的)

4.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向这样的的线.(指着直的线段说)

5.分别用一本厚书、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比着,在黑板上各画一条线段.

6.将黑板上的几条线段圈起来,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几何图形,这种图形叫做线段.”

师: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谜语(课件出示谜面):“一条条,一根根,编制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学生指名回答:毛线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从毛线中去学习一些数学的知识和本领。(板书课题:线段)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设计意图】:经过身边实物、同桌比较二个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并积聚了大量的线段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知教学,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接受状态饱满。由趣促习,能够很好地保存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此外,由教师介绍两个端点,加上很形象的两个小竖,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端点问题的歧异。

2、寻找线段

师: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有很多线段,比如数学书的这一条边可以看成一条线段(演示)你知道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吗?请小朋友们也拿起自己的数学书,找一找它的哪条边可以也看成线段? 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

提出要求: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师:孩子们真了不起,拥有一双会观察的小眼睛。

交流:指一指你最喜欢的图形的线段分别是哪几条

小结:我们发现每个图形的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并且它是几边形就有几条线段,虽然这些图形中线段的两个端点没标出来,但我们要知道它们是存在的。

(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

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

(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

(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

生1:电风扇风叶的边缘可以看作线段。

生2: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3: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4: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环节中,由教师介绍周围的线段到学生自己寻找身边的线段,面对眼前熟悉的情景却要寻找全新的朋友,学生的探究愿望和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产生了明确的学习需求。

3、画线段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

生1:线段是直的。

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

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

4、折线段

(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

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

(2)初步感知线段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现在谁愿意上台来指一指哪儿可以看成线段。提问:线段是怎么样的?

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直的。

竖着拉,斜着拉,这样能把两手之间的一段看成线段吗?

小结:不管怎么拉它们都是直的,可以看成线段。

(3)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课件出示图片:两手捏住毛线的两端,叫做线段的“端点”。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

小结并板书:有2个端点。

请学生上台指一指毛线的两个端点在什么地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课件出示),建构线段模型。(介绍线段的两个端点可以用两条小竖线表示)

(5)小结特征: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认线段)。

师: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现在请大家来当小判官:你能判断下面的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交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是线段或者不是线段?引导学生从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来说明。

(7)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的两个特点:

1、线段都是直的。

2、线段有两个端点。

交流自己对线段的看法。

三、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你会画线段吗?

1.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那你能自己画一条吗?

2.交流:你用的什么工具,怎样画的?

3.你能画一条比刚才更长或者更短的吗?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特征:

(1)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

(2)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明确线段的特征和画法。

板书

认识线段

特征:

线段是直的

线段有两个端点

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4篇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竖式计算。

1.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2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参观参博物馆啊?

生:想。

师:就让我们和这些同学一起出发吧!

二、新知探究

(一)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的板书例1的问题。

(二)学习例1

(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里的小棒试一试。

生独立完成。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就是37根。

3、学习竖式

师生一起拿出计数器,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竖式的写法,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开始议一议。

生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各位开始计算。个位上是5+2=7,7应该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学习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因为博物馆比较远,我们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车,大家想一想应该哪两个班做一辆车呢?

如果我们让二(1)班和二(2)班同学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同学合乘一辆车可以吗?

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学可不可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板书:35+32)

2、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一下。

学生自由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

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摆小棒法。

3、合作解决竖式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口算和摆小棒算出了35+32的结果。真棒!现在,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一下。

小结: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巩固新知

(一)基础练习

课本第12~13页“做一做”

(二)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相同数位要对齐。

板书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

相同数位要对齐。

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5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92—93页

课前准备:让学生准备好小棒、直尺、三角板、硬纸条、6个图钉。教师也要做相应的准备,以便于在课堂上进行示范。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大客车)的活动。

(1)根据当地情况,选择好让学生观察的物体。如需在课外,就应组织好学生去课外实地观察。如,观察的是一辆客车,就应让每个学生分别站在这辆车的前、后、侧面几个不同的角度,让他们认真观察,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看到的形状的基本特征,同时要求他们把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记在脑子里。

(2)根据学生观察的对象,教师应从不同角度画出该物体的形状,·回到教室后让学生进行辨认。

(3)请学生说一说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后的感想。使学生从低层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高一层次的理性认识上来。如,学生理解从不同角度去看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所以不能从一个侧面去断定一个物体的形状(或性质),如同寓言中的“盲人摸象”,盲人就是犯了片面看问题的错误

二、利用学具进行拼、摆、量、画几何图形的活动。

(1)拼摆基本图形。

教师说明活动的要求后,分小组进行活动。先让学生摆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教师在各小组间进行指导。在学生摆好图形后,让学生想一想:

“摆1个三角形用了几根小棒?”

“摆1个正方形用了几根小棒?”

“摆1个长方形用了几根小棒?”

“1个三角形有几个角?”

“1个正方形有几个角?”

“1个长方形有几个角?”

“正方形和长方形中的角是什么角?”

接着,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

“用6根小棒能摆几个三角形?”

“摆3个长方形要用几根小棒?”

“如果要摆大一些的图形可以怎样摆?要用多少根小棒?”

……

注意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学生的意见有道理,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有不同意见,要注意劝导学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2)拼摆组合图形。

在活动前,教师可以适当启发学生思考,并做简单的示范。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用3根小棒可以摆出1个三角形,用6根小棒可以摆出2个三角形。现在,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能不能用5根小棒摆出2个三角形?”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摆要求的图形。

接着,还可以让学生思考:“能不能用7根小棒摆出2个正方形?”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拼摆,看怎样用比较少的小棒摆出比较多的图形。教师巡视时,一方面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另一方面要注意发现学生中摆出的比较特别的图形,以便在讨论时在全班进行交流,使全体学生都有所收益。

(3)拼、摆、做生活中的图形。

活动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我们还可以拼摆出哪些平常见过的东西?”“1个三角形和1个正方形拼在一起像什么?”

教师还可以拿出事先做好的五角星,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纸条和图钉,说明操作的注意事项,让学生照样子做一个五角星。

在活动时,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拼、摆、做出不同图形。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对学生的每一种正确的,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三、利用数学工具量、画几何图形。

(1)判断活动角。·

先让每个学生做一个活动角。然后让学生转动活动角,使角的大小不断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感受角的大小的含义。接着,让学生转出一个直角,并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你转出的是直角呢?”引导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

(2)画角。

画角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已经有所接触,做起来不会有太大困难。这里关键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画一个角的步骤。

在画角时,除了让学生画出一个任意的角外,还可以让学生先用直尺画一个直角。然后,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检验自己画的对不对。

此时,可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比着活动角画一个角,还可以让学生比着三角板上的角画出不同的角。

活动时,可以让学生相互观摩,看谁画得又对又快。

《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