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其他文书合同>初一生物教案(集合13篇)

初一生物教案(集合13篇)

时间:2023-03-21 08:10:07 其他文书合同 我要投稿

本文为大家分享初一生物教案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初一生物教案 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课描述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阐明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及主要行为分类,说出生物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

2.区别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进一步得出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生物钟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联想及推理能力。尝试练习画概念图,应用学生的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学生进行运用一定的认知技巧。

3.关注动物的节律行为,联系人体生物钟,学生确立生命运动有其内在规律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学生形成讲科学、不迷信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系列概念:昼夜节律、季节节律、潮汐节律的概念和生物钟的概念。

植物和动物在自然界的活动都是有节律的,有的以日为周期,有的以月或年为周期。从本课的学习,学生从动物的节律行为开始去认识生物节律,有利于学生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观点。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动物行为类型的一个重要组成,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以及生物钟的概念使动物的节律行为概念具体化了,因而这一系列概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对于生活在新疆,离海洋最远的地方的学生来说,潮汐节律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生物钟会有一些理解上的难度,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需要结合小学自然课和中学地理课学过的有关自然界的周期变化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对自然界周期变化的适应,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补充相关的地理知识,辅助学生突破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

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可以以秋季大雁结队向南飞为例,通过头雁的地位及雁群的组织和通讯方式复习动物的社群行为,并为动物的季节节律埋下伏笔。

2.引入新课:从大雁南飞适应季节变化属于动物的节律行为引入新课。也可以从自然界的周期变化引入新课。

3.阅读、比较和画概念图:

①浏览课文,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基本内容。

②慢而仔细地阅读课文。细读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把自己感到不易懂的地方划下来,随手记下自己的问题。

③比较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尝试画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图。

④回忆自己曾知道的有关生物钟的例子,比较书上所介绍的概念与自己原有的概念有何异同,记下其中的差异。

⑤思考书上“动动脑”部分提出的两个问题。

⑥阅读书上《课外读部分》,了解鸟类的迁徙行为。

4.小组讨论:

①在小组讨论时,先讨论在阅读课文时各组员提出来的问题。在巡视过程中要特别留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全班讨论时请学生谈谈自己发现的问题和对该问题的假设。

②组内交流概念图的画法。通过交流概念图,交流各自对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的认识,对生物钟的认识,相当于进行自学本节的过程与方法的交流。

③讨论“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5.全班讨论:

①请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同学发现了哪些问题,讨论的结果如何。教师可以强调发现问题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书本中、从实际生活中、从社会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②交流概念图,可以将部分学生的概念图画在黑板,讨论概念图设计的想法,进行自学交流。6.请学生对本课做小结。教师可以用学生画的被公认较好的概念图做本节的板书,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时完成板书。

四、板书设计

(一)动物的各种节律行为

1.动物的昼夜节律

举例:夜行性动物(猫头鹰等)和昼行性动物(麻雀、蝴蝶等)。

概念:动物在一昼夜中有节律的活动。

2.动物的季节节律

举例:候鸟的迁徙行为(大雁等);鱼类的洄游行为(鳕鱼等);动物的冬眠行为(蛙、蛇等)。

概念:动物随季节改变而发生的周期性行为。

3.动物的潮汐行为

举例:招潮蟹、牡蛎、珊瑚等。

概念:海洋生物与潮水涨退的变化相适应的节律行为。

(二)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概念:动物随着地球、日、月的周期性变化,逐步形成的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

意义:有利于动物获取食物、避开不良生活条件、获得适宜的生活环境。

(三)产生节律行为的原因——生物钟的调节作用

概念: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

举例:“调拨”蟑螂的生物钟。

五、小资料

1.鸽子的飞行定向鸽子擅长飞行认路。

晴天,鸽子靠太阳和生物钟定向。如果人为“拨乱”鸽子的生物钟,鸽子就不能正确地依靠大阳导航。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鸽子关在暗室中,每天夜间0时照明,中午关灯,将鸽子的生物钟拨快6小时。过一段时间后,早6:00于鸽舍西方处放飞。该鸽没有向东飞回鸽舍,其飞行的方向是东北方。这是由于该鸽子的生物钟此时是中午,鸽子误以为太阳在南面,按中午该飞的方向,故向东北方向飞去。阴天,鸽子靠地球磁场定向。若阴天在鸽子颈上系一块磁铁,它们会迷失方向。

2.生物钟的位置

生物钟不是具体的形态结构,而是以生化过程为基础的生理机制,很难确定其在生物体内的位置。用蚕蛾做脑组织的切除、嫁接实验,证明生物钟位于脑中。将一种蜥蜴的松果体离体培养,在其存活的一周内,松果体按昼夜节律分泌褪黑素。鸟类和兽类的一些实验证明松果体有控制生物节律的作用。有些实验证明,哺乳动物的生物钟存在于丘脑中。破坏丘脑的某些神经中枢,可以破坏动物的一些正常节律,如心率、激素分泌节律等。

生物学家推测,生物钟现象可能与细胞膜中的蛋白质或脂类有关。有人认为,也许动、植物体内有多种生物钟机制,它们共同作用使生物具有适应环境周期性变化的能力。

初一生物教案 第2篇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各种资料,列表比较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动物、尊重生命的高尚情操;通过对动物现象与行为本质之间辩证关系的解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通过对动物学习行为的启示,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交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3、说出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教学难点: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说出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与前一节内容联系紧密,通过举例和讨论让学生动脑思考,对动物行为有深刻的理解。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动物的行为

1、先天性行为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同学们能否利用学到的知识,判断下列动物行为分别属于哪种类型?

问:这两种动物都在觅食,从功能上看是一样的,但是获得食物的途径一样吗?

述:动物行为按获得途径的不同也能分成不同的类型,有哪些类型呢?动物的种种行为由什么调控?决定行为的生理基础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问题。

(意图: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述:蜜蜂采蜜这种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

问:我们把这样的行为称为什么行为?

述: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也可以说是动物的本能。

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先天性行为的例子?下列哪些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问:动物是如何获得这种行为的,生来就有,那它由什么决定?

述:先天性行为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控制

对同种生物而言没有个体差异(但是不一定出生就有,有的要发育到一定年龄才能表现,如筑巢、育雏等生殖行为)。

问:所以,什么是先天性行为?

问:先天性行为有什么好处?

师:先天性行为的存在是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奠定了生存和繁衍的基础。

师:展示图片:美国红雀给鱼喂食、鸡妈妈照顾小鸭子。说明了什么?

述:先天性行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随情况的改变而改变,只能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问:所以动物只具备先天性行为行不行?

2、学习行为

视频:棕毛僧猴(吃棕榈坚果)。

问:它怎么会去借助工具的呢?请接着往下看。

问:这种行为是怎么获得的呢?

师:这种行为的建立也有一定的遗传基础。猴子会抓握工具就是一种先天性行为,所以这种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之上的。

问:我们把动物的这种经过学习才能形成

的行为叫做什么行为?

问:动物还有的哪些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问:惊弓之鸟、老马识途属于什么行为?为什么?

游戏:“一笔画”,统计学生第1、2、3次完成所用的时间。

问:学习行为主要由什么系统调节?学习能力强弱与什么有关?

问:学习行为有何意义?

讨论:列表比较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

二、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过渡: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这些行为的产生都是动物对于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

问:动物的种种行为由什么调控呢?

述:请看一个例子(视频:)。

(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

问: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这种行为?

述:在繁殖季节,雄鸟因为见到雌鸟(一种刺激)而导致体内雄性激素增加,因此加强了雄鸟的求偶行为;这种行为同时也刺激着雌鸟,促进其体内雌性激素的分泌,加快卵巢的发育和卵的生成。

师:由此可知,动物的复杂行为受到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控,而且动物越高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越完善,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也越强。人类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影响环境,使环境尽可能向适合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

总结

想一想:人读书属于什么行为?本节的学习对你有何启示?

问:本节的目标大家是否达成了呢?

巩固练习:阅读资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教学后记

教学中利用各种手段努力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驰骋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乐学亲师。本节内容应注意多举事例,动物行为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但应注意很多低等动物是没有系统这一层次的。教师应进行恰当多样的评价,使学生表现欲更强,积极思考,主动求知探索,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的目的。

初一生物教案 第3篇

提问:

1、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体是由哪些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构成的?

2、为什么把花、果实、种子叫做生殖器官?

引言:花、果实、种子与植物繁殖后代直接有关,所以属于生殖器官。绿色开花植物在开花之后,一般都能结出果实和种子,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观察、研究花的结构和功能,就会逐步明白。

一、花的基本结构(以桃花为例)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外形,然后指导学生按要求逐步解剖并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

(一)观察花的。外形

教师结合挂图,指导学生参照课本上“花的基本结构图”,有步骤地观察以下内容:

1、花柄:它的颜色、着生的部位。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2、花托:它的形状、颜色。想一想它的作用。

3、花萼:由萼片组成。数一数萼片的`数目,着生在哪里。

4、花冠:由花瓣组成。注意它的颜色和数目。

完成上述观察,由一位同学归纳小结,然后教师再作补充性讲述,指出:

花柄紫红色,一端着生在茎上,另一端连接着花朵。它支撑着花朵,使它展放在空间。顺着花柄往上看,可看到略为膨大,呈杯状,紫红色的部分,这是花托,花的各部分着生在花托上。在花托的边缘上着生有萼片,共5片,它们组成了花萼。在花萼的内侧有花瓣,粉红色,5片,它们组成花冠。花萼和花冠合称花被。

(二)解剖并观察花的结构

结合挂图,教师指导学生依次解剖花,观察其内部结构,并将花的各部分粘贴在白纸上制成标本。

1、用镊子将萼片摘下,并粘贴在白纸上。

2、用镊子将花瓣摘下,依次粘贴在白纸上。

3、观察雄蕊:摘去萼片、花瓣后,露出雄蕊和雌蕊于它们合称为花蕊。先观察雄蕊,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桃花的雄蕊有多少枚。每一朵都一样吗?

(2)每枚雄蕊由哪两部分组成,各有什么作用。

(3)取一张白纸放在桌子上,将雄蕊的花药在纸上来回摩擦,能看到有黄色粉末散落吗?这是什么?

(4)观察完成后,用镊子摘下部分雄蕊,粘贴在白纸上。

4、观察雌蕊:摘去全部雄蕊,这时在花托的顶部只剩下1枚雌蕊了。

(1)观察雌蕊由哪三部分组成。

(2)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配合,用刀片分别将子房作横切和纵切。然后用放大镜观察横、纵切面,注意看看有几个胚珠。

完成上述观察后,组织同学讨论归纳花的结构。花的主要结构是什么?接着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述,指出: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它包括雄蕊和雌蕊。雄蕊由花丝和花药组成,花药里有花粉。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三部分组成。子房里有胚珠(桃花只有一个胚珠)。花开放后,花粉落到柱头上,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这些变化今后再研究)。由此看来,只有花蕊与结出果实、种子有关,所以它是花的主要部分。

二、花的其他结构

有些植物的花(如桃花)除了上述的基本结构外,还有其他一些结构,例如蜜腺。

用放大镜观察子房的基部,看到有小突起,这叫做蜜腺。蜂蜜采集的花蜜就是由蜜腺产生的:

有些植物的花,能散发出芳香的气味,它是花瓣里的一些细胞分泌出来的物质。这些物质容易挥发成气体,从而使花散发出香气。人们利用它可制取香精,如玫瑰花、桂花。

花的颜色、香气、花蜜都能吸引昆虫前来帮助传粉。

由此看来,花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

小结如下:

1、掌握花的基本结构,理解花的主要部分是花蕊。

2、学会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学习花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作用,认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相统一的观点。

初一生物教案 第4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归纳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动物各种行为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能力。

(2)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建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认识到只有人类和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和谐相处,才能使整个地球表现出盎然生机。

(2)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观察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

(2)“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探究活动,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过程

引言:

复习运动系统的组成?

动物因为有了骨骼、肌肉关节才能运动,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多姿多采灵动的世界。

示图“鹅在水中游”(解说:我国劳动人民早在几百年年前就对动物的行为有了很多观察,骆宾王在七岁时就写了鹅这首诗)让学生齐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他写的是鹅在水中的什么行为(嬉戏游水)。还有古人的诗作“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说的就是自然界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行为。尤其以动物的体形、体色、行为最丰富多样,使人着迷。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他们的运动和行为与生活环境相适应。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动物的行为,了解动物行为的类型和获得的过程。

一、动物的行为

1.动物行为的概念 (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

问:看一看:这些是动物的什么动作?这些动作统称为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讨论

问:想一想:你能说出什么是“动物的行为”吗?

(动物都能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反应,这种反应的表现形式就是动物的行为。)

问:老虎的奔跑跳跃是动物的行为吗?老虎的凝神静卧呢?你还能说出一些动物行为的例子吗?

总结:动物的行为包括动物的各种姿态和动作,包括动物的爬行、走动、奔跑、跳跃、游水、飞行、滑翔和其他运动方式;还包括动物的取食、功击、防御、繁殖、迁徙过程中的各种动作;包括体态、体色、声音等正常和异常的状态。

动物行为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动物的行为进行了分类,请同学门阅读课本P65,思考、并讨论问题:动物的行为分为几种?它们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有什么意义?

2.动物行为的类型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影片中的有关动物行为的相关事例,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出每种动物的行为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有什么意义。

(1)觅食行为

概念:是动物通过独特方式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

意义:觅食是动物生存的最基本的行为。

(2)争斗行为

概念:在动物界中,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这种行为叫攻击行为。争斗的动物双方很少受到伤害

意义:对于动物维持个体生存和延续种族必不可少。

(3)防御行为

概念:动物对付外来侵犯,保护自己或群体中其它个体的行为

意义:对于动物维持个体生存和延续种族必不可少。

(4)繁殖行为

概念: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包括求偶、占巢、孵卵、哺育等)

意义:使动物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使后代得到亲代的良好照顾,提高动物幼体的成活率。

(5)社群行为

概念:是动物群体内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它们具有一系列的动物社群行为。

意义:社群行为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问:通过上面的观看和讨论,请同学小结一下我们认识了几种类型的动物的行为

演示:5种动物的行为的分类

问:请学生说一说还有没有其他动物的行为?

(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二、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问:想一想,这些多种多样的动物行为,从动物行为获得过程来看,它们又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1.先天性行为

概念: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一种行为。

特点:具有持久性

2.后天性行为

概念: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特点:具有短暂性,容易建立,也容易消退,提高了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就强,表现出的动物行为也越复杂多样。

三、动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问:由于动物种类、运动方式等不同而导致动物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请同学们想一想,动物的行为有没有共同的特点呢?

1.动物的行为是对环境的适应,对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有重要作用。

2.是遗传因素、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问:我们为何要研究各种各样的动物行为?

研究动物行为的根本目的是认识和利用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控制和防除对人类有害的动物。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巩固练习

1.下列哪项不属于动物的行为( B )

A.青蛙鸣叫 B.动物体内食物的消化

C.豹追羚羊、羚羊跑避 D.变色龙随环境改变自己的体色 2.下列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D )

A.狗拉雪撬 B.马拉车 C.猴子剥花生 D.蚕吐丝

3.两只雄性织布鸟在繁殖季节为争夺筑巢的树枝,发生激烈打斗行为,该行为属于( B )

A.取食行为 B.攻击行为 C.防御行为 D.繁殖行为 4.动物具有“学习”能力,这有利于(A )

A.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B.找到配偶 C.逃避敌害 D.找到食物 5.下列动物种群中,不具有社群行为的是( B ) A蜜蜂群体 B.绵羊群体 C.白蚁群体 D.蚂蚁群体

6.“蜻蜓点水”实际上是蜻蜓的产卵过程,对蜻蜓该行为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B )

A.是一种先天性行为 B.是一种学习行为 C.是一种繁殖行为 D.该行为由蜻蜓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先天性为和后天行为的特点

初一生物教案 第5篇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这种作用可以调植物“体温”,促进要不断吸收水分,并能使空气湿润。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3.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4. 创新目标: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与8.10.11三课构成“植物”单元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的系列。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关蒸腾的一些现象,但植物是怎样进行蒸腾的学生并不了解,通过对一些现象的思考,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还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才能了解气孔是怎样进行蒸腾的。

确定五点:

重 点:认识蒸腾作用。

难 点:设计实验证明叶的蒸腾作用。

创新点: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德育点:通过观察植物的气孔使学生了解到植物是有生命的。

空白点: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叶的蒸腾作用为学生留空白。

学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通过实验学生更好地观察、合作、创新提供方便。

主要技术

留空白、加深体验、合作创新等技术。

教学过程中的五个环节:

一、引目标,激发兴趣。

1. 谈话:人们在树林比较多的地方会感到空气比较湿润,这是怎么回事?

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二、创设条件,自主参与。

1. 讲述:昨天我们把这盆花的茎叶用塑料袋罩起来,袋口用绳扎紧,放在了向阳的地方,今天我们来观察一下,有什么现象发生?

2. 学生观察后,汇报观察结果。

3. 讨论:

(1)这些小水珠是哪来的?

(2)水蒸气从哪儿来?

(3)植物内部应该有什么样的构造水蒸气才能跑出来?

4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如果水珠是由植物内出跑出来的,那么植物表面应该有让水蒸气跑出来的孔。

三、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1. 讲述:这了证实我们的想法我们一起来观植物的叶子,(显微镜在课前调好)

2. 学生观察后教师小结:通过显微镜下的观察我们看到了植物表皮有一个小孔,这些小孔供气体出入的气孔。每种植物的叶子表面都有。

3. 讲述:蒸腾的概念。(可让学生描述,教师在加以补充)

四、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叶的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呢?学生回答。

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1. 你有什么收获?

2. 教师小结。

六、研究性作业:

设计实验证明:蒸腾作用是通过叶进行的。

初一生物教案 第6篇

教材分析:

蒸腾作用是植物一个重要的生理作用,发生在植物的叶片和幼嫩地上部分。由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感性认识不足,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在此基础上再讲解蒸腾作用的过程,学习本节内容不仅使学生认识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而且帮助学生对植物利用水分的理解。

教学目的:

1、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2、理解蒸腾作用对作物生活的重要性

3、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教学难点:

蒸腾作用的概念

教学用具:

1、验证蒸腾作用的实验装置

2、叶片的结构、气孔的结构的投影片

3、水分蒸腾的全过程的投影片

4、室外进行蒸腾作用实验的录像片段

5、蒸腾作用过程的录像片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板书计划:

第二节水分和散失──蒸腾作用

一、概念

二、过程

三、意义

1、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2、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

3、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四、与人类的关系

1、在生产上的应用

2、森林可以调节气候

教学过程:

炎热的夏天,当我们从街道走进一片树林时,会感到凉爽,植物由于缺水而萎蔫,这些现象都是由于植物蒸腾作用散失了水分,降低温度,提高空气的湿度。现在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证实植物能够散失水分。

一、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

把课本P63的演示实验装置放在投影仪上,用投影仪的光照模拟阳光的照射,在实验过程,向学生讲解两个问题。

1、通过录像说明利用生活着的植物某个枝条进行蒸腾作用实验的方法。

2、比较两个实验装置,一个只是用塑料袋套在枝条上,插进带水的瓶子,另一个用塑料袋把枝叶和瓶子套在一起。

(问)这两个装置的塑料袋壁上都附着有水珠,原因一样吗?哪一个更符合实验要求?

(答)原因不一样,因为我们是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而不是水的蒸发,所以不应该把枝叶和瓶子套在一起。前者更符合实验要求。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结果,看到透明塑料袋壁上附着有许多水珠,由此验证了植物体能够散失水分。

二、蒸腾作用的概念:

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蒸腾作用主要在植物体的叶片上进行(出示叶片结构的投影片),从叶片的结构来看,表皮的角质层透水性差,水蒸汽主要从气孔散发出去,因此叶片上的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水分散失的“门户”。除此以外蒸腾作用也可以在叶柄和幼嫩的茎上少量进行,但由于蒸腾作用比较弱,不太容易测定。

三、蒸腾作用的过程

(出示水分蒸腾全过程的投影片,对照着进行讲解)

植物的蒸腾作用,其实就是一个水分的运输和散失的过程。我们首先复习一下根是如何吸收水分的。

(问)根部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哪里?

(答)根毛区。

(问)根部吸收水分的条件?

(答)根毛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

(问)根吸收水分的过程(途径)如何?

(答)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表皮内的层层细胞→根内导管

这样土壤中的水分就进入到根内,由于植物体根、茎、叶的导管是相通的,所以根内的水分通过根的导管、茎的导管、叶的导管进入叶内(出示叶片的蒸腾作用过程投影片),叶脉导管中的水分→叶肉细胞→气孔,然后以气体的形式散发到体外。同学们根据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归纳,教师讲评,最后得出蒸腾作用的过程如下: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叶内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问)植物是通过什么结构来调节蒸腾作用的?

(出示气孔的结构投影片)

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可以调节蒸腾作用,使植物体内保持适量的水分。当气孔张开时蒸腾作用强烈、散失的水分多,当气孔闭合时蒸腾作用弱、散失的水分少。影响气孔的张开和闭合的外界条件有光照和温度,一般在晴朗无风的夏天,土壤水分供应充足,蒸腾作用强烈,而在阴雨天气蒸腾作用比较弱。植物一天中蒸腾作用的变化规律是:清晨日出后,由于光照加强,温度升高,蒸腾作用随之增强,到午后三时左右达到最高峰,三时以后,光照逐渐减弱,植物体内的水分减少,气孔逐渐关闭,蒸腾作用随之下降,日落后蒸腾作用降到最低点。

植物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水除了很少一部分参加植物体内各项生命活动以外,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例如: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需要200千克以上的水,这200千克水的用途如下:(出示投影片)

作为组成成份的水1872克

维持生理过程的水250克

蒸腾作用消耗的水202106克

生长期中总用水量204228克

由此可见,植物体吸入体内的水只有1%左右真正用于各种生命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99%左右的水却被蒸腾掉了。

(问)那么植物蒸腾作用散失如此多的水有什么意义呢?

四、蒸腾作用对植物体的意义

1、降低植物的温度

在夏季皮肤上的汗液蒸发掉了人就会感到凉爽,发高烧的病人往往用湿毛巾敷在额头上,这些都是利用水的蒸发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从而起到降温的目的。同样道理,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也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夏季从街道走进一片树林感到凉爽的原因。

2、促进根吸收水分

叶片水分蒸发去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依次吸收叶脉导管、茎内导管、根内导管的水分,从而促进根从土壤里吸水。

3、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植物体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是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由于蒸腾作用散失水分产生的拉力,使水分连同溶于水中的无机盐被送到树冠上,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可以把水分由地面送到百米高的树冠上。

五、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1、在生产上的应用

⑴及时灌溉,防止发生严重萎蔫

植物体内含有足够的水分,才能正常地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由于灌溉不及时,发生短时间的萎蔫,即使只有几个小时,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植物在形成花芽的时候缺水,可使植物开花减少。

⑵幼苗移栽

当种子萌发及幼苗期,植物蒸腾面积少,需水不多,随着幼苗继续生长,叶面积不断扩大,水分的需要量随之增加,所以移栽植物,要尽量选用幼苗移栽。另外移栽植物尽量选取阴雨天,去掉部分枝叶。

2、森林可以调节气候

森林可以增加大气温度,使天空的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达到调节气候的作用。据测定在干旱的季节里,每平方米面积的森林,每天能向空中放散大约6千克的水,在骄阳似火的夏天,绿化地区比非绿化地区的气温低0.8℃,森林中的气温比庭院中的气温低1.3~3.2℃。城市露天之下的气温高达35℃时,树荫下的空气只有22℃左右。因此大规模植树造林是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确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森林是人类的财富,我们要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这节课要求同学们重点掌握好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通过以下一段录像进行简单的复习。

课堂练习

1、如图:把刚摘下的枝条装好,并用弹簧秤测得其重量为0.8千克,在光照下,半天后测得重量为0.75千克,重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蒸腾作用 D、运输作用

2、水分以()状态从植物表面散发出去的过程,叫()。

3、根毛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由()运输进入叶内,其中绝大部分通过()以()形式散失。

初一生物教案 第7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及特点;

(3)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培养学生对动物行为学习的兴趣、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2)通过电影《隐形的翅膀》及印度狼孩等资料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世界观和人生面教育。

教材分析: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知识点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种族,表现出越复杂多样的动物行为特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如视频和图片等,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件;视频及图片资料;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快乐闯关

5分钟利用课件对上节课学过的主要知识进行提问,并设计快乐闯关题目。题目分ABC三档,小组计分,评比红旗小组。

A类:

1、运动系统的组成

2、关节的结构

3、骨骼肌的组成,特点

B类:

1、骨、关节、骨骼肌在协作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2、关节的结构中有哪些结构特点使关节既灵活又牢固?

C类:运动是怎样实现的?

屈肘时 为主的伸肌肌群舒张;以 为主的屈肌肌群收缩;伸肘时相反。直臂手提书包时,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仰面朝天躺在床上最舒服,是因为全身的肌肉 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时,就会牵动 绕 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进行两分钟快速复习比赛

小组对对碰,快乐来闯关,小组合作完成快乐闯关题目

复习旧知,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以小组计分,竞争红旗小组,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3分钟创设情境:

国际在线专稿:一只会模仿各种声音的鹦鹉不久前意外的凭借这一特殊本领使主人和他的儿子及时从家中逃离。

33岁的香农康维尔居住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曼西市,事发当晚,他与儿子一起躺在长沙发上看电影,看着看着就进入了梦乡。凌晨3点左右,康维尔忽然被一阵忽促的火灾报警声惊醒,定睛一看,原来家中着火了。

事实上,康维尔听到的并非真的报警声,而是他饲养的亚马逊鹦鹉花生模仿警报器发出的尖叫声。

激趣引入:鹦鹉天生就能模仿各种声音吗?你想知道这一行为是怎样形成的吗?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动物世界第四节动物的行为

学生认真听新闻故事

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这一新闻,迅速激起学生兴趣,也会激起学生探究动物行为的欲望,并且自然的引入课题。

15分钟展示目标:(课间板书在黑板上)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3)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二、探究 动物的行为:

1、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默读学习课文,并用双色笔把重点和难点进行圈划。

温馨提示:

请拿出你的双色笔和练习本,还有你的激情。

全心投入会使你与众不同,

你是最优秀的,你一定能做到最好。

2、检测自学:完成《生物助学》自主学习目标123,并展示学习成果。

3、合作探究:展示图片

(1)下列各图片中展示的是动物的哪一种行为?

(2)上述动物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3)你能总结出上述动物行为有什么共同点吗?

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出先天性行为的概念及特点

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

4、合作探究:展示第二组图片

鹦鹉学舌

黑猩猩在冲浪

(1)你能总结出上述动物行为和第一组图片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同点吗?

(2)为什么鹦鹉能学舌而公鸡就学不会呢?

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出学习行为的概念及特点

5、出示第三组图片

(1)你能总结出上述动物行为有什么共同点吗?它有哪些特征?

(2)完成《生物助学》P77合作探究2读标识标

认真默读学习课文,并用双色笔把重点和难点进行圈划。

独立完成自学指导目标123,有疑问可小组合作讨论。

是后天学习得来的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 而获得的行为。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具有明显的组织,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内部还存在明显的等级。

目标板书在黑板副版上,可时刻提醒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进行学习。

初一生物教案 第8篇

教材分析

蒸腾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重要的生理活动,教材对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知识的构建,从实验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入手,使学生确信植物具有蒸腾现象,接着引导学生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叶片的结构及蒸腾作用的意义等。

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掌握叶片的结构,学生才能透彻理解蒸腾作用的知识,同时为讲解光合作用打下基础。而叶片的结构又是与其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充分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本教材强调指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同时也为学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概念,部位,意义,知道叶片的结构特点;说出气孔的分作用;了解徒手切片的制作方法

2、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义。

教学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意义及叶片的结构、气孔的开闭和分布

教学难点叶片结构的观察、叶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以及气孔开闭的原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边梳理边反馈

学习方法学生自学,讨论,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提问两个问题:

1、植物体是怎样度过炎热的夏季的呢?

2、为什么人们喜欢在树荫下凉快呢?

在学生的回答中导入并板书课题: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教师的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老师指导学生回忆这节课的内容,并要求学生复习不要平均用力,要有侧重,确实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提示学生快速浏览课本,把遗忘的知识恢复过来

课件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蒸腾作用的概念,部位?主要部位是

2、对照“叶片的结构模式图”说出各个部分的名称,构成特点

1)叶片

(1)表皮由表皮细胞:

保卫细胞:

(2)叶肉

(3)叶脉

3、气孔的作用,及张开闭合的原理

4、蒸腾作用还受那些外界因素的影响?

5、蒸腾作用对植物体自身的意义?

为了加深对叶片的结构的理解,解决叶片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难点,安排两幅图片

2)试一试自己的识图能力

叶片的横切面图

指出1———6的名称

①表皮属于组织,叶肉属于组织

②叶肉细胞中有许多绿色颗粒是。

③怎样区分上表皮?

叶片的表皮平面图

①指出1-3的名称,甲、乙各处于什么状态?

②气孔张开闭合的原理?(强调:气孔的张开闭合可以调节蒸腾作用,是内因,引出下一个问题)

那么外界因素是什么?

师:植物体内的水分不断的散水,这些水分是从那里来的?出示课件从根吸水到叶的气孔排出水分的过程图

那么同学们知道根辛辛苦苦吸收来的水分,有多少被叶给蒸腾出去了?引出蒸腾作用的意义让学生答

扩展:蒸腾作用除了对植物体自身的意义外对外界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见课件许多树木构成森林,森林的蒸腾可以减轻干旱,调节气候。

因此我们要想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必须爱护花草树木,还要多绿化大地,因此我们国家规定了那一天为植树节?

小结:蒸腾作用概念

部位(叶片———气孔)

意义

学生先自己不看课本回忆这节课印象最深的知识,想不起来的正是这节课要复习的侧重点

学生按照课件上的“知识梳理,夯实基础”看书8分钟后检查反馈

学生看书过程中可以合作、讨论自己陌生的问题

解决不了的举手问,采取生帮生的方式解决

生答(略)

学生识图回答,直观的认识叶片及表皮气孔的特点和作用

生答(略)

生答:95%——99%

学生讨论回答

照应开头,学生再来回忆这节课,

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认真复习的求知欲

让学生抓住重点,提高效率。

充分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思想

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叶不但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也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这是和下一节相联系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学生说,老师板书

初一生物教案 第9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继续培养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证实植物体蒸腾水分的演示实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其中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确信植物体有蒸腾作用以后,才能进一步讲清蒸腾作用是怎样进行的。

植物体主要通过叶进行蒸腾作用,因为叶具有适应这种功能的形态结构——气孔。关于气孔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机制比较复杂,现行教材未做过多的解释和要求,教师可通过模型或多媒体课件,对此问题进行简单的讲解,只需要让学生对气孔的调节有直观的感受就足够了。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不把这一点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理解这种生理现象对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会误会这种现象对植物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应该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

教法建议

通常初中学生应该对蒸腾作用有所了解,所以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对蒸腾作用进行初步的探索。

同样,教师也要制作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装置。可以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做,也可以将一个不漏气的干燥的透明塑料袋,套在一片叶上或一个枝条上,袋口一定要扎紧。将这个实验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就可以看到塑料袋的内壁上有许多水珠。如果用花盆,注意不要连花盆一起套进去,只能套住茎和叶。在套前浇一次水,效果会更加明显。

有关蒸腾作用的过程,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图来表示(根吸收的水分,经过茎运输到叶并蒸腾出去),或直接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动画来进行讲解,以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一动态的过程。

关于蒸腾作用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致被灼伤的问题,可以利用夏天洗澡的例子来说明。夏天洗澡后,留在人体体表的水分蒸发时,会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从而使人感到凉爽。由这类生活实例再引伸到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难点:蒸腾作用的概念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蒸腾作用的概念可以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而蒸腾作用的过程可以借助动画或投影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而对于蒸腾作用的意义则可以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组织学生回答。

总结,引入新课题:植物体的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那么水分进入植物体后是否都被植物体利用了呢?

二、讲授新课: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演示实验装置(为了说明叶与蒸腾作用的关系,可以准备一套相同实验装置,只是在叶片上涂抹一层凡士林)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

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水珠是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

4、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液体的形式从气孔中流出来的?还是以气态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问题。

总结:

1、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2、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蒸腾水分,但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

(二)蒸腾作用的过程:

提问:植物蒸腾出的水分是由哪来的?

出示投影或动画:演示蒸腾作用水分由根到叶的动态的过程。

提问:

1、植物根毛的作用是什么?

2、气孔的作用是什么?

讲解:

1、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进入根内,然后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送到叶肉细胞。

2、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仅有1%左右参加植物体各项生命活动以外,99%左右的水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提问:植物体为什么消耗能量吸收大量的水分,但绝大多数都通过蒸腾作用又回到大自然中呢?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应该向下流,但植物体中水分却是由下向上的方向流动,原因是什么?

2、无机盐必须以什么方式存在,才能被植物体吸收?

3、为什么夏天在树下会有凉爽的感觉?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总结: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讲解:由于植物具有蒸腾作用,大面积的森林可以增加大气湿度,使天空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进行大面积地植树造林。

板书设计: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二、蒸腾作用的途径: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初一生物教案 第10篇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叶有 蒸腾作用。

2.使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义。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叶的蒸腾现象、气孔形态等。

二、教学准备

1.课前,找一盆植物,浇足水,用一透明塑料袋把这株植物的枝叶罩起来,把袋口扎紧,置于向阳处。

2.分组实验材料:盆栽植物一株、透明塑料袋、水;蚕豆、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或马铃薯的叶片任选几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碘酒

3.关于蒸腾作用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根有吸收水分作用”实验的观察结果。(试管中的水面第一天下降多少?第二天下降多少?)

3.谈话: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根的作用。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叶的作用。(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

(1)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

①出示两幅挂图或幻灯片: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树林里跑步。

②提问:人在 沙漠中和在树林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③提问:为什么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沙漠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启发学生想象树木用根吸收的水分,从树木的什么地方散发到空气中去了。)

(2)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

①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实验装置。

②观察: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内壁上 有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 了许多小水珠。)

(3)启发学生思考:

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结的,那么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学生讨论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 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的小孔。

(4)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的形态。

①演示:撕下一片蚕豆叶的下表皮,贴在载玻片上染色后,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除蚕豆叶外,还可用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马铃薯的叶,这些植物的叶片上很容易找 到气孔。)

②讲述:课前,我在各组的显微 镜上都装好了像老师这台显 微镜上一样的蚕豆叶的切片。下面,大家通过显微镜观察:蚕豆叶面是什么样的?叶面上有什么?

③分组观察,观察后汇报。

④出示“叶片下表皮气孔”的挂图或幻灯片。

⑤讲述:在叶的下表面,有很多小孔,小孔两边是两个半月形的。这些小孔叫做“气孔”。

⑥观察:对照挂图上气孔的形态,在显微镜 下再观察、辨认。

(5)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含义。

讲解:

通过推想,我们认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体上可能有散失水分的小孔;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在叶的表面确实找到了一些小孔。

根吸收的水分运到植物体内,有的被植物体自己用了,有的则在受热的条件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体外去了。这些水蒸气正是从叶表面的气孔跑出去的。

植物体内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从气孔跑出去,腾飞到空中。叶的 这种作用叫做蒸腾作用。(板书课题)

(6)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意义

(1)讨论:“叶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 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

(2)出示叶的蒸腾作用示意挂图或投影片,启发学生对 照图思考。

(3)学生讨论回答。

(4)教师讲解。

叶蒸腾水分具有以下作用:

①由于蒸发要吸热,就像人出汗可以凉快一些,调节体温一样。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季“凉快”一些,不被晒焦。

②由于蒸腾了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减少。这样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

③可以使空气湿润。

(三)巩固练习

请同学们根据“叶的蒸腾作用示意图”,自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初一生物教案 第1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花的模式结构;会解剖观察和描述花的各个部分,说明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的理由;

2、了解花的种类及雌雄同株植物、雌雄异株植物的概念。了解花序的概念及种类。

能力目标

1、通过解剖和观察花的基本结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不同种植物花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花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及“花的种类”等知识,使学生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材分析

1、“花的结构”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前面几章的教学讲的是植物的营养器官。植物生长到一定时间就要进行繁殖。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只有把花的结构弄清楚,才能更好地理解植物开花后才能结果,种子怎样才能形成。

观察实验材料的准备,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讲桃花的结构时,新鲜的桃花已经过季,这就需要教师在春天的时候,准备好秋季用的桃花,并把它们浸泡在福尔或酒精溶液里备用。也可以事先培养白菜花或油菜花进行教学。

解剖花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桃花也好、白菜花也好,对于学生来说,操作起来都显得小了。学生进行解剖时,往往显得“笨手笨脚”,容易弄丢一个部分或弄断一个结构,所以要注意提醒学生,认真谨慎地从外至内地一层层把花的各部分用镊子摘取下来,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

2、花蕊是花的最主要的结构。花若无花蕊就不能称其为花。因此,根据花中花蕊的种类而定名的单性花和两性花是最基本的两类花。只有理解了这两类花的区别,才能明白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概念。学生很容易把单生花和单性花弄混,所以在讲解时要注意强调。

花序的概念是对单生花而言的,理解了花序的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总状花序、头状花序等各种植物的花序。要让学生明白头状花序不是一朵花。

教法建议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章节,要充分利用实物,才容易把花的结构讲清楚。《花的种类》一节,课本里所举的例子都是学生常见的,如果当地没有哪一种植物,完全可以选用当地最普遍的植物来替换。总之,这一节内容中联系实际的材料很丰富,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在生活和劳动中所熟悉的材料,就比较容易讲好。

教师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一定要突出花的主要部分——雌蕊和雄蕊,防止学生把花被,特别是花冠,看成是花的主要部分。有的学生一提到花,就想到美丽的花冠,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没有美丽花被的花,就不是花。对于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在懂得了花的结构以后,是应该得到纠正的。

观察雌蕊时,可以让学生与邻近的同学合作,一个将子房进行纵切,另一个将子房进行横切,从而认清胚珠及其在子房里着生的情况。

两性花的概念不难了解,只要引导学生回忆刚刚解剖和观察过的桃花,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冬天,也可以让学生观察白菜花等两性花。关于单性花,如果没有实物,则可以通过图片来让学生观察,也可以在上课之前发动学生采集丝瓜、黄瓜等的雄花,及时压制成或浸泡成标本,供讲课时使用。冬天,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四季海棠。四季海棠为雌雄同株,既可以看到雌花,又可以看到雄花(讲述花序时还可以用来观察花序)。

关于花序,可以让学生观察四季海棠的花序或冬天室内培养的白菜、萝卜的花序。白菜、萝卜的花序都是总状花序。关于头状花序,冬天可以观察室内培养的菊科花卉植物。

学生往往把一个头状花序误认为是一朵花,把花序中的每一朵花误认为是一个个花瓣。对于这种误解,应该用实例来纠正。说明这个问题也很容易,只要利用实物再配合使用直观教具解剖分析,让学生明确知道,头状花序的扁平花轴上一朵朵小型的花,都是有花被和花蕊的,从而很容易把问题说清楚。

生容易把单性花和单生花相混,看了黄瓜花以后,误以为单性花都是单生花,对此,教师要给予纠正。有关这一节所学到的几个名词之间的关系,可见下表: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雄蕊和雌蕊的组成和作用。

难点:要准备足够的鲜花,供学生观察和解剖。

手段:实验观察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对花的解剖,分析、总结出花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和功能。

认识到花蕊是一朵花的重要结构。通过大量花的图片介绍两性花和单性花、花序等内容,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提问:绿色开花植物体由哪些器官构成?

总结:根、茎、叶是绿色开花植物的营养器官,植物靠着这些器官逐渐地生长起来,当植物体生长到一定的时期就要开花、结果和产生种子。植物为什么要开花,为什么开花后才能结果和产生种子呢?这与花的结构联系密切。

二、讲授新课:

(一)花的基本结构:

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桃花或白菜花,组织学生完成实验:观察花的结构。

1、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2、参照挂图或课本的内容,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和功能。

提问:1、观察的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哪个部分是最主要的,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总结:

1、花的基本结构包括:花托、花萼、花冠、雄蕊(花药、花丝)、雌蕊(柱头、花柱、子房)

2、花蕊是花的最重要的部分。雄蕊的花药中有花粉,当花开后,花粉落在柱头上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雌蕊的子房中的胚珠才能发育成种子,而整个子房就发育成果实。所以雄蕊和雌蕊是花的重要结构。

组织个别同学进行指图的活动,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两性花和单性花:

出示投影或实物,展示两性花和单性花。

组织学生观察,分析两种花的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组织学生分析、发言。

讲解:

1、两性花是指一朵花同时具有雌蕊和雄蕊;单性花是指一朵花只具有雌蕊或雄蕊。

2、根据花蕊的种类的不同,单性花可分为雌花和雄花。

提出问题:

1、为什么黄瓜开的花有些结不了果实?

2、如果一株植物上只开雌花或雄花,这种现象叫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

1、黄瓜等植物开了花却不结果,是因为开的花是雄花。

2、长有单性花的植物,可分为两类:

(1)雌雄同株植物:一个植物体上同时长有雌花和雄花。

(2)雌雄异株植物:雌花和雄花着生在不同的植物上。

(三)花的其他结构:

提出问题:“我们经常看到颜色艳丽的花朵,靠花冠的颜色吸收昆虫。但在自然界中并不是所有的花都具有艳丽的颜色,那么,它们靠什么吸收昆虫,完成传粉呢?

引导学生思考:有些花靠香甜的花蜜或气味吸收昆虫。

总结:除了我们在前面学习的花的基本结构以外,有些花还具有蜜腺可以产生花蜜,释放香气,都能招引昆虫前来帮助传粉,这是植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四)花序:

出示黄瓜花和白菜花花序。

组织学生对二者进行比较,找出花着生的不同特点。

讲解:

1、黄瓜花是一朵一朵地单独着生在茎上,花朵较大;而白菜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着生在花轴上,花朵较小,即花序。

2、白菜花序称为总状花序,向日葵花序称为头状花序。

板书设计:

一、花的基本结构:

二、两性花和单性花:

1、两性花:一朵花同时具有雌蕊和雄蕊。

2、单性花:一朵花只具有雌蕊或雄蕊。

三、花序:按照一定的顺序着生在花轴上的一簇花。

初一生物教案 第12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解剖和识别花的各个部分,认识完全花,概述花的主要部分是雄蕊和雌蕊的理由。(重点)

(2)描述花的种类和花的着生方式

(3)说出两性花、单性花、雌花、雄花以及单生花和花序的概念 能力目标:尝试解剖与探究,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严密的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花的结构与其功能”及“花的类型”等知识,使学生树立与“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1、学会解剖和识别花的各个部分,概述花的主要部分是雄蕊和雌蕊的理由。

2、认同花的结构与其功能的适应。

【教学难点】

描述花的种类和花的着生方式。说出两性花、单性花、雌花、雄花以及单生花和花序的概念。 采用多媒体教学,并在教学中运用自主学习(找知识点)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深化理解)知识的方式完成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自主解决以下问题:

1、写出桃花的各部分结构名称。

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生物,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同时也美化了我们的生活,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请同学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不要忘记观察和思考,获得必要的信息。下面请大家观看一段录像,你从中能获得哪些生物学信息呢? (引导学生交流,从而导入新课。)

2.小组讨论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花的类型:

1.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各种花,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此处是针对学生在小学时已经了解到花的结构中的许多知识,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学习新知)。

2.提问、总结:(要根据学生举出的例子进行) 像(扁豆)的花,在一朵花内,同时具有雌蕊和雄蕊的花,叫两性花。而(黄瓜)的花,一朵花内只有雌蕊或只有雄蕊的花,叫单性花,分别称为雌花和雄花。

(举例)

(二)花的结构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剖一朵花 提醒学生实验时的注意以下问题:

①观察时应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为什么?

②你观察到了花的哪些结构?

③请你描述各部分的排列具有什么特点?

④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⑤你认为花的主要结构是什么?为什么?

⑥注意安全。

注意事项:

(1)学生解剖的情况要做具体了解,解剖不规范的情况要更正;

(2)对于有解剖单性花的学生也要作出解答;

(3)学生的解剖方向若有不同(横剖和纵剖),都要作出相应的解释。

(4)对于各部分的功能先让学生尝试解释,然后分析、总结;

(5)花的主要部分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原因。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提问并总结:

1)、花的基本结构包括:花托、花萼、花冠、雄蕊(花药、花丝)、雌蕊(柱头、花柱、子房)

2)、花蕊是花的最重要的部分。雄蕊的花药中有花粉,当花开后,花粉落在柱头上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雌蕊的子房中的胚珠才能发育成种子,而整个子房就发育成果实。所以雄蕊和雌蕊是花的重要结构。 检查:组织个别同学进行指图的活动,巩固所学的知识。

3)、思维拓展:花的特征在植物分类中的重要作用及原因

2.参照课件图示或课本的内容,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和功能。

3.提出问题:

1)为什么黄瓜开的花有些结不了果实?为什么称为“谎花”?

2)课件显示几种单性花植物的开花情况(如黄瓜、丝瓜、菠菜、玉米、扬)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三、拓展延伸

1、有人说,桃花是单生花又是两性花,所以桃树是雌雄同株植物。花序上的花一定是单性花。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2、有些黄瓜花、南瓜花凋谢后并不结出果实,常被菜农称为“谎花”。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还有哪些植物有“谎花”?

【课堂检测】(见导学案)

1.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2.教师出示答案,同桌互换看。

3.师纠正,讲解、评选优胜小组,优秀个人。 【教学反思】

初一生物教案 第13篇

教学目的

知识方面观察绿色植物的呼吸现象,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发生部位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思想教育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重点植物的呼吸现象;

难点植物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

关键植物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

教法演示实验法,观察法,分析法教具玻璃瓶,种子等。

教学过程

互动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

组织教学

课前综艺

引入新课:植物体从土壤里不断吸收的水分,只有一小部分保留在植物体内,被植物体利用。哪么,植物吸收的大部分水分又到哪里去了呢?

植物的蒸腾现象:

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

从一株阔叶植物上,剪下大体相同的两个枝条。一个枝条上剪除全部叶片,另一个枝条上剪掉下部叶片。在两个相同的小试管中加入等量清水,将两个枝条分别插在两个试管中,管内水面上再滴上少量的植物油。然后,用透明塑料袋分别套在两个枝条上,结扎塑料袋口,使其不漏气(如图5—18)。将上述实验装教师提问

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

教师设问

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的现象

学生进行观察

本节课的导入以植物的吐水、伤流等水分散失的生理现象为切入点,进而导入植物主要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主题。

在演示“植物的蒸腾现象”时,向学生质疑:为什么两个装置中发生的实验现象不同?罩在带叶枝条上的塑料袋中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这些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叶子能够散失水分。

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的实验目的,首先在于使学生观察到植物的蒸腾现象。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

置放在有阳光、温暖的地方。数小时后,观察发生的实验现象。

讨论:

1.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

2.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

3.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4.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蒸腾作用:演示实验表明:在温暖、有阳光照射的条件下,植物体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形式散失到体外,这种生理过程叫蒸腾作用。

部位:叶片的气孔

叶柄和嫩茎

小结: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学生归纳出蒸腾作用的概念。

教师加以纠正。

师生共同小结。

种生理现象使他们认识:植物体内水分能够以水蒸气形式散失;温度和阳光照射是影响蒸腾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气孔是植物蒸腾的主要结构基础;植物主要以气孔蒸腾散失水分。所以,教学中呈示“植物的蒸腾失水”演示装置后,引导学生分析蒸腾现象时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从认识现象到剖析外因和内因,再到找出蒸腾作用主要形式,最后总结蒸腾作用的概念。

《初一生物教案(集合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