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其他文书合同>条形统计图1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条形统计图1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时间:2023-04-17 11:30:06 其他文书合同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是联系基础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纽带,也是联系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的桥梁。工作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条形统计图1教学设计,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条形统计图1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p59、60“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单式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以及与他人交流、讨论的能力。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

教学重点:

能把简单的复式条形图补充完整,并分析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学校六年段共有多少人吗?其中男女生又有多少人呢?我们的班长了解了各班级总人数情况,并将了解到情况制成了以下单式条形统计图,(出示条形统计图)学生观察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

二、设置悬念,认识复式条形图的重要性

1、老师说班长收集的数据还不够完整,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想一想。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很容易想到,各班人数分男女生,只统计班级总人数是不够的。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入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出示第二次收集的数据。追问:如果继续用一个直条表示一个班级的人数还行不行?显然仅仅用一种直条,表示两种不同的数量是不行的。

三、借助多媒体,自主学习复式条形图

1、学生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制作?

2、师借助课件展示制图过程,学生观察作图的顺序和方法,学生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学习体会,重点强调图例的作用。

3、师:从图中你能看出什么?(标题、日期、单位、横纵轴、不同的直条图、图例以及纵轴表示的单位大小等),为何选用两种颜色的这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何不同?我们把这种条形统计图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分析统计图、总结复式条形图的优势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目的是为了直观的获取信息、分析数据。

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小组讨论,汇报。(各班男女生人数不同等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但能看出各班男女生人数的多少,还便于分析和比较。

2、看图分析

球类比赛中,在边线发球时,有单手投球,也有双手投球,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学生各抒己见)

出示课本59页的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评价一下,哪一种更便于比较两种投球方式的投球距离?

纵轴每格代表几米?最下面一格为何用折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后,相互交流。

纵轴每个单位表示0.5米,最下面一格用折线表示省略。)

从上面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根据统计图作出合理的结论)

3、紧接着出示一个小练习

课件出示:某商场一季度冰箱、取暖器情况统计图,缺少图例。

学生从冬天取暖器卖得较多,并且随着气温的增高,销量逐渐减少。可以分析一下哪一种直条表示冰箱台数,哪一种直条表示取暖器台数。

4、完成课本60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重点了解学生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五、深入生活,做小小统计人

在研究过程中,同生们发现实验小学六年级的女生比男生多。

这是特殊情况还是普遍现象呢?有兴趣的同学利用课外时间调查其它年级的情况,并制作统计图。说说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六、总结回顾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条形统计图1教学设计 第2篇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问题并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教具准备:

课件、直尺、水彩笔、两种颜色的纸板条、

课前谈话:

认识我吗?通过我们上节课做游戏,我了解了你们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听到老师的夸奖什么心情?不用回答,老师从你们的表情已经看出来了,你们的心里一定是美滋滋的,高兴极了是吗?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走入课堂吧!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现在老师想知道我们班共有多少人?其中男生多少人?女生多少人?(你们知道吗?那么,我们就现场统计解决吧!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2、你们填写的是一张什么表?(统计表)下面老师也带来了一组某地1985~2000年城乡的人口数量统计表(课件:例1统计表)

3、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4、谁最多,谁最少,除了统计表,有没有更形象,更直观的方法呢?(统计图)

5、太巧了,和老师想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和统计交朋友,(板书)

二、单式条形统计图复习: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想统计图是什么样的?(课件演示)①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②数字不写行吗?③还缺少什么?(标题)

2、那你能把这张统计图绘制完整吗?现在就请你和你的同桌商量好,你绘制的是城镇,还是乡村的统计图?(选好了吗)接下来挑战开始,比比谁最先、最出色的完成任务!

3、让学生独立说是怎么绘制的?再请其余学生评价。怎么样?

4、刚才绘制的统计图都是直直的、条形的,这样的统计图叫“条形统计图”

三、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

1、(课件显示两张统计图)老师也制好了这两张统计图

2、刚才只有两组数据,如果有3组呢?那要画几张条形统计图?4张?5张……你有什么感觉?(停顿)那么,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如果把两张统计图合成一张统计图)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3、如何把两张统计图合成一张统计图呢?(独立思考—同桌交流讨论)

4、学生汇报(教师演示改进)

①这两个条形图分开画好,还是合在一张图好?为什么?(挨着比较起来更方便些)

②变颜色:当学生说颜色变一变时,(故意装傻)他说了什么?怎么变?为什么要变颜色?你们觉得有道理吗?那我没有颜色行吗?(空白)可以吗?我们选择其中一种,这样行吗?对啊,都用同一种颜色就分不出哪个表示城镇?哪个表示乡村?

③除了用颜色区分,还有别的方法吗?(条纹…)为了区别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者条纹来表示。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要使其他人也明白,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呢?(标出图例)

④加图例:同学们真了不起!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他们想出的方法和大家是一样的,在统计图的右上角(课件显示)用图和文字加以说明,他们把这个叫做统计图的图例,“图例”是视图者能够看懂统计图的关键,所以,人们在绘制这种统计图时,往往要先确定图例!

⑤标题:完整了吗?(标题)

5、像这样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数据进行统计而制成的统计图,叫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

6、观察比较区别:在我们四()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制好了这张完整的复式统计图。下面,请你们静静地观察,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7、课件出示统计图:通过读统计图,你想到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有什么启发?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因而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8、我们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四、巩固练习:

(1)同学们,我们学到的知识就要学以致用,下面老师想知道你们对于语文、数学、英语和电脑,更喜欢哪个学科呢?(全班分成4组)

第一步:小组内调查的,并把调查的人数填在2号作业纸上的统计表中。

第二步:请根据你们收集到的数据制成复式统计图。(要求一人执笔,其他同学监督。)

(2)欣赏学生作品(每组一名学生拿作品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①正确评价这组同学制的怎么样?(同意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评价)

②老师在这张作品上送一个笑脸

让其他同学认为自己的作品上能送笑脸的请自己表扬自己

2、拓展练习

(1)同学们,今年在我们国家有几件大事发生,那么,令全世界瞩目的是什么事吗? (课件出示:北京奥运会图象)

(2)教师配合图片解说:(这就是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五环”代表着世界五大洲的和平和团结,来自世界各地的204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次盛会,大会共设立了958枚奖牌,其中金牌302枚、银牌303枚、铜牌353枚,在这次异常激烈

的角逐竞争中,究竟花落谁家了呢?)请看:北京奥运会进入前四强国家的金、银、铜

牌统计表。(同学们能根据统计表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吗?请大家绘制在3号作业纸上。)

北京奥运会进入前四强国家的金、银、铜牌统计表

金牌数/枚

(3)观察你画的复式的条形统计图,你能从图上发现哪些信息?

(4)请你预测一下,我国代表团在2012年第30届英国伦敦奥运会上将有什么表现吗?

(5)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结束了,距离2012年伦敦奥运会还有不到四年的时间,通过分析,你想对祖国的运动健儿们说些什么?

(6)让我们再一次回顾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健儿们的风采吧!(课件出示:配乐欣赏图片:)

五、归纳总结:

1,这些运动健儿们都是靠他们的奋力拼搏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老师希望:你们能像他们一样,充分利用生命的每一分钟,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将来有能力在不同的领域为我们的祖国争光、添彩!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看来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作用可真大!生活中很多需要统计的问题,了解了我班的男女人数。课后,把我们四年级()班同学在双休日活动的男女生人数制成一份式条形统计图?并分析数据,看你能发现什么?

条形统计图1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教材第四册第114-116页 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条形统计图,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2、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3、经历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4、通过身边有趣事例的统计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用具:

统计图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吗?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动物们都在准备“六 一”儿童节的庆祝节目呢。 “昆虫班”的小演员们正在排练精彩的集体舞。你们想看看吗?

二、合作探索、操作感悟。

(一)教学例1(活动一: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收集、整理数据。

(1)观察情境图。师:谁飞来了?(分层出示蜻蜓、蝴蝶、蚂蚁、蜜蜂)

(2)收集整理数据。

师:老师想知道这些小昆虫各有多少只?可以怎么办?(数数)

师提示:在数的时候,我们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数,千万别数重了,也别数漏了。最后在填在这个表中。孩子们,能做到吗?(生填写统计表,汇报)

2、探求新知

(1)根据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刚才我们把这些小昆虫的数量填入了统计表中,我们还可以把它制成(统计图)。

师:那你们会用涂小格的方法表示小昆虫的数量吗? (生说,师涂)

师:这里一个小格表示多少只小昆虫?(一只)

师:如果没有小格,只有直条,那你还能根据直条看出小昆虫的只数吗?(不能)

出示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师:现在了?说说怎么看出的?

说明这就是条形统计图。

(2)学生讨论,从统计图上看到些什么?

师:孩子们,前面只有直条时我们看不出各种小动物的只数,后来老师加了什么就能看出小昆虫的只数了?和你的同桌说说。

(3)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分别介绍条形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

在条形统计图中,我们把标有数字和单位的这条竖线叫纵轴,用来表示我们统计的小昆虫的数量。

而横着的叫横轴,表示我们统计的小昆虫的种类。

今天我们统计的有(生说)呀,老师忘了画小蜜蜂的了,孩子们你们能帮老师完成吗?

(学生涂出小蜜蜂的统计直条,在全班展示交流,评评谁画的好。)

(4)让学生说说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体现条形统计图的直观性。

(5)教师总结。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根据照片收集了小昆虫的数量,填写了统计表,并制成了漂亮的统计图,从统计图中我们还直观的看出谁多谁少,你们真能干。

(二)教学例2(活动二:读懂条形统计图)

1、创设情境。

师:其实呀,除了昆虫班的小演员表演集体舞外,我们还有其它好多节目,有唱歌、跳舞、小品、其中唱歌有(生看统计表说)······

2 引导学生添加条形统计图的种类。

师:小猴子也把它制成了条形统计图,(出示)这个条形统计图有点不对?差了什么?(生观察,回答,师根据回答补充完整)

4、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师: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和同桌说说。

生汇报,师引导生说是怎么看出来的,强调直观性。

5、总结。

三、自主练习、拓展延伸。

(活动三:应用实践活动)

1、根据统计表完成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并提出数学问题。

师:小猴子见小演员排练的很辛苦,运来了一车水果来慰劳他们,瞧有(生回答)······小猴子把水果的数量制成了统计表和统计图,可粗心的小猴子漏掉了一些,没有把他们完成,你们能帮帮它吗?

(生补充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并展示)

师:你能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来考考其他同学吗?

(生提问题,并回答)

(活动四:感受生活中的条形统)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的条形统计图,你们在那儿见到过?

师:老师也收集的一些,让我们一起欣赏欣赏吧!(生欣赏)

师:孩子们,这些条形统计图美吗?以后老师也会教你们制作这么美的条形统计图,相信你们会制得更美的。

四、全课总结,快乐评价。

小朋友,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条形统计图1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据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的方法。

2、使学生知道绘制简单统计表的方法,并学会看简单的统计表。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互相合作的团队。

教学过程:

1、师:统计数据除了可以分类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统计图的种类很多,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条形统计图。出示P、126统计图

2、问:你有什么想法?(作用、制作方法、和统计表的区别)

3、认识统计图

(1)让学生看刚才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反映的情况都是学生转圈的情况,请大家认真观察、仔细对比,想一想他们的效果有什么不同?(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形象、清楚、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板书(形象具体、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2)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意义和作用。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对比,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现在以这一幅统计图为例,谁能说一说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标题、制图日期……)

你从这幅统计图上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师: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直条越长,数量越多。

师:说明直条的长度是根据什么画出来的?

生:数量的多少。

师:(画出竖轴)垂直射线也可叫做纵轴或Y轴,在这里表示什么?

生:表示人数。

师:(画出X轴)水平射线也可叫做横轴或X轴,在这里表示什么?

生:表示统计的项目。

师生谈话制出条形统计图。

师:这幅图说明了什么?

生:……

师:这样的统计图是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比较,你觉得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生:更清楚、更形象、更容易比较大小。

: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形象、直观、具体,更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

(板书:条形统计图的作用——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条形统计图?它们的Y轴表示什么?X轴表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还有哪些数据可用条形统计图来展示?可以怎样设计?(讨论后再回答)

四、自主练习

五、总结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又知道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2、这些知识和方法你是怎样学会的?(观察对比、自学课本、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条形统计图1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题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表格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2、让学生经历把单式条形统计图整合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进一步提高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3、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比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能比较积极地评价和反思学习的结果。

4、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谈话

师:同学们,每年的春天和秋天,学校都要组织我们大家一起春游和秋游,通过春游和秋游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体验大自然的美,而且能增加同学们的知识面。你除了学校组织的春游和秋游到过一些比较近的地方外,还跟着自己的家长或亲戚到过哪些较远一点的地方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师:如果现在老师让你选择一个远一点的地方去旅游,那你会选择哪里呢?为什么?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想一想:我们外出旅游在选择目的地时,我们通常要考虑哪些因数?

(风景、气温、吃住、交通……)

师:对!气温也是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因数,因为气温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着我们旅游的兴趣和情绪。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夏天往北方去比较舒服,冬天往南方会感觉好一点。下面老师就选择了两个美丽的城市,一个是我们的首都(北京);另一个是有山水甲下美称的(桂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两个美丽的地方2003各季度的平均气温的情况。

出示教材例2(课件出示)

二、引导探索,建构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提问:这张统计图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这张统计图同时反映的是两个城市的气温情况,象这种统计图,我们就

把它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通过观察上面的统计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同桌之间可以相互的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学习

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通过相互的交流信息学会合作互助,在观察和信息交流中对新知建立了表象,初步了解和认识了复式条形统计图】

提问:

师:淡蓝色直条和深蓝色直条分别代表哪个城市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讲述:在图的右上角用不同的颜色画了两个小方块,分别标出了两个城市的名

字,这是复式统计图的图例,有了图例才能分清不同颜色的直条各表示什么数量。有无图例是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明显的不同之处。

提问:根据图例、直条的高度和直条上所标的数字,你能说出每个季度两个城

市的平均气温吗?说给同桌听听。

⑴谈话: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在一张统计图中反映出两个城市各季度的平均气

温状态,复式统计表也能在一张表中反映出两个城市的平均气温状况,所以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填写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到110页,完成统计表的填写。填好后同桌可以相互检

查。

集体交流完成填表。

2、看着上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两个城市的平均气温,哪个季节相差最小?

②北京市哪两个季度的平均气温相差最大?桂林呢?

③这两个城市各季度的平均气温变化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④回答上面的,你觉得看统计图方便,还是看统计表方便呢?

⑤你觉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在教学例题的过程中,教师“搭桥铺路”、巧设“阶梯”,学生在认知和思维上“拾级”攀登。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性循环之中进一步完善了新知,加深了对复式条形统计图认识的理解】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指导“试一试”。

先让学生阅读题目。提问:

统计表中提供了哪些信息?统计图中的图例告诉我们了什么?你从电脑组的

两个直条的高度看出它们所表示的人数吗?说说你是怎么看的?

指名回答后让学生在直条上标出数据。

谈话:下面我们要给另外三个兴趣小组画直条,想一想应该怎样确定直条的高度?

通过交流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人数是5的倍数,直条的高度应与左边纵轴的

标尺对应,如果人数不正好是5的倍数,要细致考虑比5的倍数多出的人数该用多高的直条表示,可以量出纵轴上每格的高度,再把一格大体等分成5份,并由此画出代表相应人数的直条。然后在直条上按年级涂上不同的颜色。

学生完成后,要让学生在相应的直条上方标上数据,并与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

核对。

同桌相互检查直条的高度,颜色是否合适,有没有在直条上方标上数据。

提问:从统计图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在获取新知后,内心产生了亲身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需

要,本环节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经历体验数据的统计过程,分析统计信息,加深对复式统计图的认识和内化,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2、指导完成“练一练”

⑴先观察统计图中上海市和海口市空气质量的情况,让学生说一说“污染指数”的含义和每日各城市的污染指数是多少?

⑵分组讨论:说说两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

⑶提问: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侧重让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巩固、深化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四、回顾总结,整理新知。

提问:这节课你知道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哪些特点?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理念:

一、统计知识的学习过程,应当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

统计学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统计知识的学习、统计方法的掌握、统计观念的发展。统计知识的学习、统计方法的掌握,是发展统计观念的基础;发展统计观念,又必须扎根与循序渐进地学习统计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中。统计方法的掌握、统计观念的建立,离不开实践和经历。要使学生逐步发展统计观念,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中: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等。统计观念的发展,具有过程性,只有落实好统计知识的教学,落实好统计活动的开展,发展统计观念的教学目标也就在实现过程中。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交流和体验

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认识复式条形条形统计图时,怎样才能一眼看出“甲乙两校哪个年级的人数相差最少”,这就需要“把同年级的两个直条画在一起”(即复式条形统计图)比较。这个认知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和经历,所以教学时我采用开放式,让学生同桌、前后、分小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在方格纸上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这种教学方式与以往把统计教学仅仅理解为统计图表的教学是根本不同的,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就以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统计过程为主线,无论是新知的引入,创设产生问题的情景,还是试一试、练一练都设计成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参与的丰富活动,在活动中探索、合作、交流,获得体验和感悟,在活动中逐步产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方法。

条形统计图1教学设计 第6篇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

1、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知识的有效建构。

本节课通过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呈现复式统计表和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既复习、激活学生已有的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认知,又为后继的学习提供准备材料。接着通过提出对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才能作答的问题,让学生先遇到具体问题,再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数据来解释,并让学生尝试运用,从而切实经历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过程,这对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和敏锐性是大有好处的,这也恰恰是统计观念的精髓所在。由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既能让学生认识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是反映更丰富的信息的需要,又能体会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是由单式条形统计图发展而来的,初步感悟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2、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楷纸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1、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这些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和特点各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2、导入新课: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对统计知识经历一个再认识的过程,并且通过比较明确各种统计图的特点,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引导学生进行猜测。

师:在体育课上你们玩过投球游戏吗?根据你的经验猜一猜:投球时单手投得远,还是双手投得远?结果与什么有关?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猜测,大多数学生认为单手投得远)

2、探究验证,引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第一活动小组同学的投球情况统计表)

(1)引导发问:①根据上面的表格能比较出结果吗?

(能,但是比较困难)

②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应该画统计图来比较)

③画什么统计图来比较更合适呢?(条形统计图)

(2)讨论: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上面两组数据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预设

生1:用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表示出第一活动小组单手投球和双手投球的情况。

生2:在一个统计图里将这两种投球情况表示出来。

(3)引导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

①学生动手制作并进行展示。(情况一:制成两个统计图;情况二:制成一个统计图)

②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哪种统计图更容易看出投球的结果。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在一个统计图里表示出两种投球情况,更容易看出投球的结果)

(4)明确将两组数据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里表示出来的统计图叫复式条形统计图。

3、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课件出示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第一活动小组同学的投球情况统计图

(1)小组讨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各部分组成。

(2)讨论、总结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小结: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相同,只是需要用不同的图例表示不同组的数据。

4、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①小组合作探究,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②汇报探究结果。

(2)总结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条形统计图1教学设计 第7篇

一、单元教学内容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P90——P102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5、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6、发展统计观念,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单元教学安排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1课时

一、教学内容:

平均数P90——P92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

2、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师生交流后,教师用课件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6本书了,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平均数)我们是如何求出平均数6的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是通过把上层书本移2本至下层得到的相同数。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求平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

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汇报预测:

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方法二: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教师追问:平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平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

(6)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②每人分到13个和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师生交流后小结: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平均数是虚拟的量。

2、教学例2。

(1)创设问题情境。

四(1)班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踢毽比赛,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

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表。

师:这两张统计表给出了他们踢毽的成绩。观察两张表,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参加人数、每人的踢键个数等)

(2)探索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你认为是男生队的成绩好一些还是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

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分析表示男、女生队的踢毽情况。在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能较好地说明问题。

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男生队:(19+15+16+20+15)÷5=85÷5=17

女生队:(18+20+19+19)÷4=76÷4=19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为什么男生队除以5而女生队是除以4呢?你认为是男生队还是女生队成绩好?

师生交流后明确:因为男生队有5人,所以要除以5,而女生队只有4人,所以除以4。男生队平均每人踢1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19个,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

师:问题解决了吗?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明确: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平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平均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

1、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

2、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条形统计图1教学设计 第8篇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设置问题情境,打破原有知识结构,促使学生重新思考,自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新的平衡。在此过程中,本课以主题情境为主线,有意识的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具体地说,本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

深层的内涵。

例2通过对停车场车辆停放情况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复式条形统计图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主题素材的改变看似简单,但这确是学生感兴趣的,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复式纵向统计图。学生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需要成对出现进行比较,我以学生熟悉的事为学习的`素材,通过主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学生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因此,在设计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在教学将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图时,我不是教给他们方法,而是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统计表后,提出“你能从这张图上看出什么情况?”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寻找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注重知识呈现的完整性,思维过程的灵活性,思维方法的多样性。

本课的设计从调查学生的兴趣开始,让学生完整的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而不是直接出示数据,最后环节通过统计学本节课的表现结果,再一次参与统计,深切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及统计活动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中以主题问题情境为中心,展开讨论,自主探究,允许灵活的不同的处理方法,从不同中找相同点,从比较中得出最佳方案,再运用到实际中,体现了学习活动的完整性、灵活性、多样性。

条形统计图1教学设计 第9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表统计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

2.经历由1格表示1个单位到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过程,并能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解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体验确定1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合适,渗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思想。

教学重点:

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合适的数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小红、小芳、小奇他们喜欢踢毽子,瞧,这是他们一年级时踢毽的成绩。(出示统计表)

2.小红跳了多少?小方小齐呢?为了让他们的成绩更清楚直观,老师把他制成了一个统计图。大家仔细看。(课件演示整个统计图的生成过程)

3.谁来告诉老师,在这个统计图里,1格表示的是多少下?

学生:1下。

教师:也就是1格表示1个单位。(板书:1格表示1个单位)

4.为什么纵轴上要分12格?

学生:因为最大的数据是12个。

根据最大数据来确定纵轴上分多少格,你说得真好!

二、引起冲突,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现在,这三个小朋友已经上四年级了,我们来看看他们现在的踢毽成绩(课件演示前面的部分。)

2.把它们现在的成绩也画成统计图!如果1格表示1下,纵轴上至少需要分多少格?学生齐答:120格。

3.好,请同学们在卡片上试着分一分。

学生尝试。教师在巡视过程中提醒:"在分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感受?

学生1:120格太多了,画不完。

学生2:分得太细,密密麻麻。

学生3:纵轴上的数据看不清楚。

学生4:太浪费时间!

4.正如同学们刚才所说,在纵轴上分120格,要么画不下,就算是画下了……也是密密麻麻的,看不清楚,还浪费时间!

5.那怎么办?

学生:可以1格表示10下。

6.你为什么会想到用1格来表示"10下"呢?

学生:我看到这些数据都是整十整百的。

7.你真聪明,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了1格表示10下。如果1格表示10下,在纵轴上至少需要分多少格?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分一下。那纵轴的数据怎么标呢?谁来指着大屏幕说一说。注意,数据应该对准刻度来写。

那怎样用直条来表示他们的成绩,应该怎样画?

8.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今天学的这个统计图和我们以前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在小组里议一议。

学生1:以前,我们是用1格表示1个单位,今天,我们是用1格表示10个单位。师:以前统计的数据很小,可以用表示1个单位。今天的数据比较大,如果还用1格表示1个单位就很麻烦,所以要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板书:1格表示多个单位)

9.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例2

1.同学们真是厉害,把这么麻烦的事情变得如此简单,下面我们去参观一个"苹果园"!这是苹果园最近几年的苹果产量统计表。我们来把他制作成一个产量条形统计图,观察这些数据,

2.(课件出示上未完成的统计图)在这个图里,1格表示1千克、10千克合适吗?

3.那这些为什么不合适?学生:画不下。教师:你怎么知道画不下?

学生:……(可上台来指着课件说)

4.你认为:1格表示多少千克合适?

5.打开课本,自己试着在书上完成统计图。

6.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统计图。

重点处理7500

7.这是我们某小学三位同学制的统计图,如果要从这三幅图中选择一幅图来宣传苹果园,你会选哪幅统计图?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

学生1:我选择图一,因为他画起来好画些。

学生2:我也选择图一,因为他看上去要清楚一些。

学生3:图一要美观一些。

1格表示2000 kg时,重点处理7500的直条。把6000~8000这一格平均分成4份,取3份就可以了。

1格表示3000 kg时,重点处理4000的直条。把3000~6000这一格平均分成3份,取13处就是4000。相同的道理,我们可以找到5000。8000是把6000~9000这一格平均分成3份,从6000往上数两份就是8000。

8.看来,要想画出合适的统计图,我们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合理地选择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那大家能不能根据这个统计图来预测一下2008年的柑橘产量会怎么样?

学生1:我想到2008年产量还会增加!我看到前面几年的产量都是一年比一年多。

学生2:我觉得会下降。今年高温干旱,柑桔会减产。

教师:你真了不起,还能够结合实际来分析问题。

三、应用知识,练习巩固

1.游戏:大家来找茬

2.动动手

你能在这个图里,把每年的粮食产量情况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自己在卡片上完成统计图。

制完的同学看看和老师的一样吗?

四、总结

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条形统计图1教学设计 第10篇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0一41页例1、练一练,

和第44页练习七第1题。

教学日标:

1、使学生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单第式条形统计图,了解相应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数据的方法;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和完成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2、使学生经历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简单分析数据等统计活动,了解数据处理、分析的大体过程,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会数据蕴含信息,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感受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并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准备:学生分为4-6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喜欢看电视吧,想一想,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视节目呢?

谈话:同学们:为了清楚地弄清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数据,就需要对记录单上的数据分段整理。(板书:数据的分段整理)

2:谈话:我们以前学过的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分段整理数据呢?请发表意见。(学生的意见可能有数数、用不同的符号记录、画“正”字记录等。)

3: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张丽华同学用画“正”字记录的记录表:

谈话:除了可以用画“正”字的记录表进行记录?你觉得还能用什么方法表示出这里的数据,就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出最喜欢每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各是多少?(板书:制作统计表)

引入:要清楚地表示收集的数据和结果,就需要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来表示收集的数据。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例1中收集完成的数据记录表、

(1)引导:这里第一幅是简单的统计表,表里的“6”和“15”表示的是什么?

观察统计表,你知道一张完整的统计表要有哪些要求?

(2)说明:完整的统计表需要有:

(1反映统计内容的标题和日期,表示统计的什么、注明什么时候统计的,这里标题是“某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表”:

(2要有和收集数据相对应的统计项目,这里的统计项目有“科普类、综艺类、动画类、体育类”几项,还有“合计”栏;

(3表示的数据,这里表示的是“人数”。

提问:表中的合计起什么作用?(既能反应总人数,又能检验分段整理的数据有无错误。)

请你们把整理好的数据填入统计表。

(4交流统计表数据。

交流:你的统计表是怎样填的,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是多少?(呈现学生的统计表交流、检查,注意统计日期)

追问:表里的合计数是怎样计算的?

说明:统计表除了每个项目要根据整理出的数据正确填写,一般还要计算合计数,它表示各项目的数据相加一共有多少。这里合计数46人,是统计的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全班总人数。

过渡:如果更能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多少,还可以制成什么?(条形统计图)

出示:条形统计图

(1)引导:现在我们来观察条形统计图,大家讨论一下:一幅完整的条形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条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统计数据的?

提问:条形统计图由哪些都分组成,怎样表示数据的?

追问:这幅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高度表示几人?

(2)说明:完整的条形统计图需要有:

(1反映统计内容的标题和日期,这里标题是“某班向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2一般在统计图的横向底线和纵向左边线上分别表示出项目和数量,这里沿横向底线表示项目,沿纵向左边线是表示数量的刻度,这里每格高度表示2人;

(3用直条表示数据是多少,直条长度要根据左面数量的刻度确定。

【设计意图:本节课学生初次接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会根据手机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要达成这一教学目标,首先需要了解简单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和表达数据的方式,否则会影响学生在统计表里和统计图上正确地表达数据。因此教学设计展示统计表和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一张统计表和一副统计图要“有哪些要求”“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怎样表示数据的”,了解其结构好数据表达,使接下来自己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具有知识基础。】

2、指导学生完成条形统针图。

(1)引导;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吗?那请大家独立完成在课本上。学生描图,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统计图数据。

交流:你是怎样表示最喜欢动画类节目和体育类节目人数数据的?(呈现学生的统计图交流、检查)

追问:每类数据的条形高度怎样确定?

(3)小结方法。

提问:回顾填写统计表和完成统计图的过程,你觉得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指出:在统计表里表示数据,一要注意正确填写每个项目的数量,二要注意正确计算合计数。在条形统计图上表示数据,一要看清各类项目的位置。在对应的位置上表示相应的数据:二要根据每格表示几确定条形画多高,准确表示数据;三要在直条的上部标出表示的数量、不管是统计表还是统计图,都要注明统计的日期。

3、简单分析数据。

提问:从这里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里,你还能知道些什么?人数最多的和人数最少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说明:从统计表和统计图里,除了可以知道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各有多少人,还能知道最喜欢哪几类电视节目的人数比较多,最喜欢哪类节目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哪类节目的'人数最少,喜欢不同类节目的人数相并多少等。所以统计可以知道许多想知道的信息,不同的统计又可以知道不同方面的信息。在学习、生活里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想要了解哪方面的信息,就可以收集数据,用统计表或统计图表示出结果,并进行分析。

条形统计图1教学设计 第11篇

一、活动生成:

作为一线教师,管理班级物品不丢失是常规工作。到了大班后,随着孩子们能力的增强,我们经常会请他们帮忙来数数量较少的东西。虽然每次都是请一两个孩子,可总会有许多孩子积极地来帮忙。看到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我便想到通过统计班级物品,让孩子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条形统计图浅显易懂,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便于比较多少,还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较为规范的统计概念及方法,对其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

二、设计意图

每个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和物质的、直观的现实世界发生了直接的接触,同时也就意味着开始了与隐藏在直观的现实世界背后的数学世界发生了这样那样的联系,也就意味着他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个由一定的“数”,按一定的“形”和“序”构成的数学的世界,这就为幼儿获取数学体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新《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应着眼于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熟悉的自然资源和感兴趣的事,让幼儿获得数学经验。

三、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习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体验积极帮助他人的情感。

四、活动准备:

1、每组桌面玩具:穿线板12个,小机器人9个,套筒7套;

2、条形统计图范例一幅;

3、小统计图人手一张,水彩笔,白纸。

五、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统计的兴趣。

师:好几天没有清点我们最喜欢的玩具了,今天我请全班小朋友都来帮忙数一数,愿意吗?

幼儿:愿意。

2、感知探索,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1)鼓励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统计出玩具的数量。

师:不过我今天是有要求的,请小朋友认真听好哦:每组小朋友数一数自己桌上的玩具有几个,然后把你数的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2)交流统计结果,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请小朋友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记录结果:点点、照样子画下来、画对勾等。)

总结统计方法:先画出标记,再记录出数量。

3、观察认识条形统计图。

(1)出示条形统计图,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同伴的统计方法。

我们刚刚的记录中哪种玩具最多?哪种最少?怎样让别人不用数数也能一下就看明白呢?今天我也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张记录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张图上记录了谁的数量?怎么看出来的?它们各有几个?你怎么知道的?谁的数量最多?谁最少?也没数怎么就能知道呢?穿线板比机器人多几个?谁能不用点数就看出了套筒有几个?

(2)讨论总结:这种记录表和你刚做的记录表有什么不一样吗?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记录表?这种记录表有个名字叫条形统计图。

4、操作体验,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空白条形统计图纸,引导幼儿讨论制作方法。

(2)幼儿自由选择任务,动手制作成条形统计图。

为幼儿提供统计的物品有:幼儿的男女人数和客人老师数,教室的桌子、小椅子和玩具框。

(3)交流分享。先做完的幼儿可与同伴交流,全部完成后集体展示幼儿的统计图,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统计。

5、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物品,小朋友们很棒!回到家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帮助爸爸妈妈来统计一下家里的物品好吗?统计好了明天带过来贴到展示墙上,大家互相看看,讲讲。

《条形统计图1教学设计(通用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