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其他文书合同>乘法分配律教学说课稿(汇总11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说课稿(汇总11篇)

时间:2023-04-20 20:40:06 其他文书合同 我要投稿

作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时也要进行课堂讲稿的撰写,这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研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工作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学说课稿,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乘法分配律教学说课稿 第1篇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口算乘法》是九年义务教育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68~69的内容。

2、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地口算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观察、探索、分析的能力,在尝试的过程中总结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讲,有了前面已有的知识,在一定情境创设的探究过程中来研究本节课的内容,学习新知识会感到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3、教学目标: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4、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互通之处,并能熟练运用进行计算。

二、说教学策略

1、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知识要由学生自主建构,数学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索,而老师扮演的角色是组织引导学生发现,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互动学习把新知纳入旧知。

2、说教法

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活动之中。在教学中着力已有的知识着手,既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在算一算、练一练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引导学生比较、讨论,在尝试、探索、练习过程中能总结出口算乘法的简便方法。我利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内在的求知需要,教者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需要,激活他们的内在潜能,唤醒他们的觉悟,发展他们的个性,启迪他们主动思维,才能更好的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说学法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先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认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

三、说教学流程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可能把实践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通过抢答、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复习,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了必要的铺垫。本节课重点是学生能说出口算时的算理,这些复习题就是为学习重点做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教学时教师先出示游乐园的场景图,通过学生观察主题图后,自己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由问题列出10乘几这一新授内容,而不是由老师给出问题和例题,而是完全是由学生主动提供的。在教学完10乘几后,学生在初步掌握了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后,然后用学生自编的题目展开教学,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因材施教。在学习独立思考乘法的方法时,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并进性讨论与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学生在试算20乘几时有的直接算,有的用加法列式计算,有的口算,有的笔算,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也随之变化。教师则及时结合实例,展开讨论:怎样使计算正确率更高而且计算又方便呢?让学生感悟出口算与笔算的联系及各自的特点,从而在鼓励学生计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又注重计算策略的优化选择。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在解决共性问题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作到引而不牵,放而不纵。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在练习设计中我设计了基本达标练习,推进练习,巩固应用以及拓展思维等层次性的变化,力求讲究层次化、趣味化、弹性化。同时溶入趣味性,如抢答,游戏,竞赛等形式,使学生做得愉快,练得开心!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至于本节课的板书,我致力于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板书设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0×2=40(元)

2个十×2=4个十就是40

30×3=90(元)

3个十×3=9个十就是90

整节课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新课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大量的知识,提高各种能力。这一课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教师的有效引导,我相信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谢谢!

乘法分配律教学说课稿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

2、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

3、使学生能联系几何课中学习的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会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

2、难点:二次根式的乘法与积的算术平方根的关系及应用。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是本节的中心内容,化简和运算都是围绕其进行的,而运用此性质计算化简又是二次根式的化简和混合运算的基础。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通常与如勾股定理等几何方面的知识综合在一起。

本节难点是二次根式的乘法与积的算术平方根的关系及应用。积的算术平方根在应用时既要强调这部分题目中的字母为正数,但又要注意防止学生产生字母只表示正数的片面认识。要让学生认识到积的算术平方根性质与根式的乘法公式是互为逆运算的关系。综合应用性质或乘法公式时要注意题目中的条件一定要满足。

三、教学方法

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归纳的方法,类比的方法,讲授与练习结合法。

1、由于性质、法则和关系式较集中,在二次根式的计算、化简和应用中又相互交错,综合运用,因此要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中脉络清楚,条理分明,在教学时就一定要逐步有序的展开。在讲解二次根式的乘法时可以结合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让学生把握两者的关系。

2、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和xx及比较大小等内容都可以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让学生通过计算一组具体的式子,引导他们做出一般的结论。由于归纳是通过对一些个别的、特殊的例子的研究,从表象到本质,进而猜想出一般的结论,这种思维过程对于初中学生认识、研究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培养的思维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观察例子得到结果

类似地可以得到:

由上一节知道一般地,有=(a,b)

通过上面的例子,大家会发现=(a,b)也成立

(二)新课

积的算术平方根。

由前面所举特殊的例子,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地,有(a≥0,b≥0)。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

要注意a≥0、b≥0的条件,因为只有a、b都是非负数公式才能成立,这里要启发学生为什么必须a≥0、b≥0。在本章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所有字母都表示正数,下面启发学生从运算顺序看,等号左边是将非负数a、b先做乘法求积,再开方求积的算术平方根,等号右边是先分别求a、b的两因数的算术平方根,然后再求两个算术平方根的积。根据这个性质可以对二次根式进行恒等变形。

化简,使被开方数不含完全平方的因数(或因式):

说明:

1、当所得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的因数(式)中,有一些幂的指数不小于

2、即含有完全平方的因式(数),我们就可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并用=a(a)来化简二次根式。

3、(a≥0,b≥0)可以推广为(a≥0,b≥0,c≥0)

化简二次根式的步骤

1、将被开方数尽可能分解出平方数;

2、应用=(a,b)

3、将平方项利用=化简

小结:

1、积的算术平方根与二次根式的乘法的互逆性;

2、灵活应用他们进行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及化简二次根式

作业;由于本节课后习题较少,可适当补充紧贴教材的课外习题

乘法分配律教学说课稿 第3篇

一、说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分为四个方面:(课件)“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表内乘法是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中的重要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总目标分为:(课件)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维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分为1~3年级、4~6年级、7~9年级这三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了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表内乘法(一)是第一学段的学生需要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根据第一学段的四维目标,我们来细致看看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课件)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法的运算意义,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2、熟记2~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熟练口算乘法算式。

数学思考:

使学生感受到用乘法表示同数连加的简洁性。 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

通过口诀,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1、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

2、熟记2-6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1、掌握乘法口诀。

2、运用乘法、乘加、乘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材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本单元的教材解说:(课件)内容结构、编写体例、编写特点、立体整合。

(一) 内容结构(课件)

表内乘法(一)分为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两节。其中乘法的初步认识有2个例题;2-6的乘法口诀由5的乘法口诀,2、3、4的乘法口诀,乘加、乘减,6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五部分组成,共有7个例题。其中在学习完2、3、4的乘法口诀后,加入了1的乘法口诀的学习。

(二) 编写体例(课件)

本册共有9个单元,前八个单元包括(课件)主题图、例题、练习、整理和复习四大部分。第9单元为总复习。本单元选用了儿童游乐场这样一个贴近孩子们生活的主题图来引出了对乘法运算的介绍。每一个主要的教学内容由生动的例题来进行导入并完成学习。每一个例题的下面都会安排“做一做”来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在专项内容学习结束后,教材都会安排综合练习来巩固所学习的内容。在每个单元的最后,教材还安排了整理和复习,为学生自主整理活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在梳理知识点的过程中,做到查缺补漏、巩固知识。

(三) 编写特点(课件)

1、重点突出。

乘法的意义是学习乘法计算和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为了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教材提供了大量同数连加的现实情境,如坐小飞机、小火车,等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直观表象,便于学生理解“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表示。”

2、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基于学会“一五、一十、十五??”这样5个5个数数的基础,教材首先编排了5的乘法口诀,促使师生把精力放在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来源和认识每句乘法口诀的含义上,进而为学习2、3、4和6的乘法口诀打好基础。这样由易到难的设计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3、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

在学习、总结乘法口诀时,多处采用留白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将乘法口诀补充完整,学生经历这种乘法口诀的“创造”过程,自然会更深刻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4、重视能力培养。

在例7中,教材对比编排了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和用乘法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过程,从而也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新、旧教材的对比

现在二年级所用的课本是2013年新修订的教科书版本,与之前的教科书有着一些区别,需要我们了解。本单元二者存在以下差异。

(1)在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中,乘号左右两边的数,新教材叫做“乘数”,到三年级“多位数乘一位数”单元再引进因数;而老教材叫“因数”。

(2)新教材删掉了老教材中“6的乘法口诀”之前的例6,即单纯的用乘法解决问题。新增加了例7,即对比编排了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和用乘法解决的问题。新教材在理解乘法含义上做的更加全面。

(3)新教材有更适合孩子的引导语。例如:新教材:47页,“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老教材:46页,“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对比看出,新教材更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习知识。此外,新教材在单元结束时,温馨提示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归纳。例67页:“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这样的语言会更好的激励和提醒孩子们巩固知识,可见新版教材的用心之处!

(四) 立体整合(课件)

横向:本单元从孩子已有的知识出发,把解决问题穿插在乘法口诀学习中,体现了知识的连续性、递进性。

纵向:纵观小学阶段数学全12册,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在本册的第四、六单元学习表内乘法的基础上,二下第二、四单元将学习表内除法,接着三上第四单元学习有余数除法,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三下第二单元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四上第五单元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通过纵向的整合,更能坚定了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石作用。

三、 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1)运用多种表征方式,理解乘法的意义。(课件)

何为表征方式?就是知识的表现形式,大体可总结为:动作、表象、符号、口头语言和现实情境。以不同的形式展现相同的内容,可加深印象、便于理解。因此教师在“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有几个几、写一写相对应的加法算式、先画图形、再改写成乘法算式等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

(2)设计练习,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课件)

熟练表内乘法口诀,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

我们学校的每节数学课都有课前3分钟口算,这种长期坚持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计算的准确度,还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非常适合这种练习方式。另外,每节新内容,我们都有校本作业,当堂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测和消化,老师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情况,便于课后的针对性巩固和个别辅导。

(3)深究解决过程,获得方法。(课件)

例7的教学,目的不应只让学生列对算式,算对结果;而是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第一题用乘法、第二题却用加法?他们之间的联系在哪?区别在哪?教师要重视学生思考的过程,这样才能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4)适时拓展,提升能力。

学习乘加、乘减运算时,运算顺序至关重要。虽在书中呈现给我们的都是乘法在前的算式,但作为教师,应该有一定的深度:举一两个乘法在后、加减法在前的例子,让孩子进行计算,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孩子的能力,而且加深了运算顺序的知识运用!

(二)评价建议

1、课堂上及时评价。

课堂上及时对孩子的表现进行评价,例如积极发言的,书写工整的,题目全做对的等等,这样可以激发孩子上课的积极性。在我们班上课得到老师表扬的会获得“一面小红旗”,这种形式深受学生的喜欢。

2、作业中合理评价。

作业中合理地对学生做出评价,可以是鼓励,可以是建议,也可以是批评。我们班级就充分利用了表扬信、小奖章和评语,以此来激励和提醒学生。

3、与家长沟通,进行评价。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作为老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进行反馈,并对孩子进行评价,说给家长听,效果又会不一样。可以一段时间反馈一次,也可以将学生分批来反馈。

4、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充分利用孩子们间的竞争劲头和团结意识,及时互相评价,能激励他们前进。例如:可以在上课伊始,让学生说说他希望班级学生在这节课怎么表现?班级的**同学,这节课要怎样表现?起到提醒和监督的作用。

5、利用礼仪手册评价。

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学习数学方面至关重要。充分发挥礼仪手册中家评、自评、互评、师评,督促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文本资源。

要利用好教科书和教参,将教材吃透,才能把知识教好!

2、学校资源

学校资源借助班级文化和走廊墙壁文化,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例如:数学手抄报、口算过关、应用题比赛。

3、生活资源

让孩子们将数学融入到生活中,那将是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对资源的最大利用。例如:观察班级座椅摆放和战列队形。

结束语:(课件)

让我们一起:用大脑——思考研究;用嘴巴——对话沟通;用眼耳——寻找证据;用课堂——立即行动。把握知识树,我们会变得更专业。

乘法分配律教学说课稿 第4篇

一.说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率》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承接前面学过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方法,几个几加几个几的运算和四则运算法则的知识,后起整数的简便计算和小数、分数的简便计算。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我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前面几次类似的学习经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由于乘法分配律不像交换律、结合律只针对一种运算进行的变化,其中不仅有乘法还有加法或减法,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概括运算定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学生在概括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及时进行引导和点拨。

三.说我的思考

教学本课时,我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通过口算初次感知规律、解决问题形成规律表象、探索等号两边算式的联系概括规律、巩固运用规律等环节的学习,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意识,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四.说教学目标

结合上面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率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归纳概括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抽象概括乘法分配律,简单运用乘法分配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第一个环节,我设计了4道口算题:25*7*4 ;8*9*125;(8+4)*25;

3*12+7*12。前两道题让学生说运算过程的同时,说说运用了什么定律?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的复习,为后面和乘法分配律进行比较做准备。后两道题让学生进行口算时产生学习困难,大部分学生采用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所以很慢,也不见得准确。这都没有关系,这只是这节课的一个伏笔,是第一次让学生隐隐约约地感受惩罚分配律。然后老师快速神秘地说出答案,并激励学生说,“只要你们这节课认真学习,也能像老师一样快速准确地说出结果,你们愿意吗?”。让学生对这节课充满期待。

(二)解决问题,探索定律

1、再一次呈现种树的主题图,直接提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围绕着问题,从熟悉的信息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搜集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利用前两次课的主题图,既可以使内容显得连贯,又可以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更加突出这节的重难点(即乘法分配律的概括和运用),而不是解决问题。学生提取出有价值信息后,给学生出示一个完整的实际问题,有利于让学生下一步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汇报方法,两种不同的方法出现后,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方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学生会发现两种方法思路不同,结果相同。由于学生有前面的学习经验,很容易就能把(4+2)*25和4*25+2*25用“=”连接起来。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等号两边的算式,左边的算式先算什么?先算4+2=6。6*25表示什么?表示6个25是多少?右面的算式表示什么?4个25加2个25是多少?也就是6个25是多少。我引导学生利用乘法的意义,一步步地追问后,让学生懂得4个25加2个25就等于6个25,所以等号两边相等。这是第二次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率了。但并不急于揭示定律,因为孩子的概括能力有限,还需要做进一步的铺垫。

于是我设计了“是不是任何三个数组成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这再次激起学生的思考,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导着他们马上想验证一下,我顺水推舟地让他们在小组里写写试试。小组中有的同学喜欢用大数、有的同学喜欢用小一点的数、有的同学则喜欢用1、10、99这样的特殊数,无论怎样他们都通过自己的验证和同学的交流中感受到了,这条规律是的的确确存在的。

3.总结定律

这个时候再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条规律就水到渠成了。当然学生的语言并不规范。我会引导学生一步步说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就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这就叫做“乘法分配律”。边说边板书,尤其是表示分配的时候用彩色箭头标明怎样分配,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随后板书课题,就更突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并不难,但是有可能出现(a+b)*c=a*c+b*c或a*(b+c)= a*b+ a*c,都要列出来给予肯定。

(三)对比理解,巩固应用

1.呼应口算,体会价值

做练习之前,我设计了一个回归口算的小环节。让学生再看上课之初不好算的那两道口算题。学完定律后,再看到(8+4)*25,自然会想到用分配的方法,见到3*12+7*12会想到3个12加7个12,其实就是10个12,就得120。这样的前后呼应设计,既使课堂显得完整,又让学生开始的疑惑解开,有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从而真正深刻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好处。

2.对比定律,加强理解

与乘法结合律的对比,是基于我往年的教学经验,学生经常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用混的现象。比如:44*25=(40+4)*25=40*25*4*25=1000*100=100000。所以,我让学生找出他们的不同点。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两条定律,以便日后准确运用。

3.多种联系,巩固应用

判断和填空的练习,旨在进一步对比区分,巩固乘法分配律。买衣服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练习。

简便计算中,我设计了分配律正运用的练习,逆运用的练习,减法的分配练习,以及三个乘法合并的练习。一个比一个难,每个都有挑战性,有让学生蹦一蹦够得着,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感,也培养了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学习这节课的收获,学生的回答可能是零散的,不完整的,老师都应给予肯定。

其次我提出了45*99+45,35*102,23*99这样需要稍加变化才能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下节练习课做好铺垫。

乘法分配律教学说课稿 第5篇

一、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针对本年级组提出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专题研究而设计的。设计的过程中力图体现出本专题的研究成果,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各种方法融入了教学当中。同时在本节课设计中,我也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形式交替变换,注重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另外,我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没有忽视素质教育,一方面注重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联系,另一方面注意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熏陶。

二、说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是以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练习为依托,通过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巩固练习,把本年级的研究结果——培养计算能力的方法孕育其中,本节课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针对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设计了一些有趣味、有时代科气息的练习,但实际并没有改变知识内容和结构。下面我对本节课知识点做了简单分析:

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是本册的重点内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先是从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开始的,然后是接近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接着是由浅入深的学习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的乘法,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安排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和熟练,也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做好铺垫,又是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计算打好基础。在这节课中学生在巩固练习的同时,我把提高计算能力的方法:培养计算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加强口算、掌握算法,理解算理等方法融入整个教学中,使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计算速度,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基于以上认识,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使学生初步理解提高计算能力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体会成功的快乐。

初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2、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熟练地计算。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从素质教育着眼点来看,要贯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要使学生会学、乐学、主动去学。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谈话激趣、回忆交流、讨论归纳、强化练习等教学方法,循循诱导,让学生在比赛、游戏、练习、合作中自主学习,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出发,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真正发展,我对本节课设计如下几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知识?想一想。学生可能会根据教材说学习新知。是啊,从课本的内容看这节我们要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有0乘法,但是老师想让大家看看最近几次的作业,拿几本错多的作业给学生看看但是老师想问问:这几天我们学的知识,你们都熟练了吗?作业得怎么样?(可以拿几本错多的作业给学生看看)引导学生说一些学生还不太懂,应该再练习。……那就巩固复习一下,使我们计算能力再有所提高,计算的准确度也能提高一些,可以吗?师板书课题。

(这样设计导入主要是让学生觉得我们是有必要上这节课,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最大的发挥)

(二)回忆交流,讨论归纳,明确算法,理清算理。

1、回忆交流

师: 好,那回忆一下,我们这几天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师:对,这段时间我们就是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那每天学习都一样吗?……

请学生想一想都学了哪几种情况的乘法,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然后请学生在全班上说一说。

2、讨论归纳,明确算法,理清算理

师:你会计算这几种乘法题吗?你能说一说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吗?小组内互相说说,师巡视指导。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师据学生汇报板书计算方法。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不错,虽然有些还说不完整,但已有一些进步了。

师生一起来说算法,并理解算理。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算一算。

(这里这样安排同桌、及小组合作是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使学生体会小组合作的作用,培养初步合作的意识,体会成功的快乐。然后师生一起说使算法进一步明确,算理更加清淅。)

(三)、强化练习

1、口算铺垫(开火车)

6×4 = 3×8 = 7×5 = 9×4+6=

2×8+7= 3×6+4= 8×8+7= 4×2+3=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比赛谁快就可以到黑板上来做。然后请做题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1 5 8 2 6 3 2 78 7

× 4 × 5 × 7× 6

3、师:同学们知道啄木鸟会做什么呢?……对,它是益鸟,专门给老树治病的。现在你们也来当一回医生,谁能帮助下面的题治一治病呢?

1 2 5 2 4 7 6

× 7 × 4 × 8

7 4 2 8 3 8 8

集体评价。

师:同学们当医生好当吗?当医生应该怎样才能帮病人查出病来?

师:那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哪些地方?学生说师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要细心,不能马虎,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

(这里设计从口算到笔算再纠错的有梯度练习,并注意练习的针对性和趣味性,一方面是为了学生积极地巩固和扎实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计算能力能稳步提高,同时也渗透一些科学和品德方面的教育,注重学科的联系。)

拓展延伸

1、师:刚才又是比赛,又是当医生,一定有点累了,那我们轻松一下做个游戏:

老师这里有一棵苹果树,上面结了许多苹果(苹果上有数),这边还有篮子(上面有乘法算式),如果你们摘对了,这个苹果和篮子都归你。你们想来摘吗?……

那我们怎么摘呢?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然后请学生上来摘,并说说为什么这样摘?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课堂学习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乐中轻轻松松学知识,培养能力这正是我们这节课的追求。)

2、同学们,你们知道杨利伟叔叔吗?他是做什么的?……知道今年我国又有两位叔叔坐着宇宙飞船在太空生活水平生活了5天5夜,他们是谁呢?

……

师; 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中国的骄傲。同学们现在我们再来了解一个有关航天知识并来解决问题好吗?

小黑板出示:

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周需要114分钟,绕地球9周,需 要多少分钟?

先让学生说说从上面的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能先估算一下,再独立解答。

(这里设计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问题,一方面是多位数乘一位数应用拓展,因为计算教学如果只重视计算技能的学习,往往比较枯燥。只有把计算教学至于问题解决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是有用的,是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会更感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国家的一些大事,渗透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练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你觉得比以前算得快了吗?算得准了吗?你认为怎样才能算又对又快呢?你还哪些收获?(这样设计学生自己来谈收获,是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课堂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

乘法分配律教学说课稿 第6篇

一、教材简析:

教材的第一道例题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通过求一共有几只兔和一共有几只鸡的实际问题列出两道连加算式,引导学生从3个2相加和4个3相加的角度理解连加算式的特征,为教学乘法的意义作准备。例题后的“试一试”,继续加强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并让学生注意到3个5相加和5个3相加的的数是相同的。

第二道例题在相同数连加的基础上教学乘法,包括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还可以用乘法算”是例题的重点。例题后的“试一试”既要用加法算,也要用乘法,教材指点学生把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比一比,哪种写法比较简便,引导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想想做做”中的1—8题由看图找几个几再列加法算式最后列乘法算式,到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知道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2、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出两个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乘法和改写乘法算式。

四、教学难点:

怎样改写乘法。

五、教学准备:

CAI。

六、设计理念:

这节课,我将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把“认识乘法”创设在一个童话情景中,并将乘法意义的两个内涵: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式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分开突破,不增加学生的难度与负担。整节课营造出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练习设计的难易程度也是由浅入深,开放性题趣味十足,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七、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首先提出:“小朋友都认识‘小红帽’吗?”让学生回忆起童话故事,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因为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学习的愿望。紧接着,创设情境,“数学课上老师也带小朋友来看看小红帽的家。”《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环境,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所以在导入部分中,我根据儿童心理,喜欢玩,喜欢小动物,卡通人物。时时调动着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是用一个完整的情境贯穿始终。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现实有趣的学习背景,把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况呈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你要把孩子引导到新的地方,你首先得知道孩子现在所处的位置。”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对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因此,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的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创设问题情境,构建数学知识。而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习乘法的条件。在10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一位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少,显得比较生疏。为此,在教学中设计了“小鸡”,“小兔,“鸡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列出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算式,并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说出许多相同的数连加的算式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能力。

设计“鸡蛋”这一问题情境,首先是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习乘法扫除障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培养学生算法的多样化。《新课标》中对计算的要求不再是以前的又快,有准,而是看准的方法多,即“算法多样化”。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解决问题的渴望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学生根据“鸡蛋图”分别列出了3个5相加(横着看的),5个3相加(竖着看的)的连加算式。甚至也会有学生斜着看来列算式,或6个6个的看等等各种方法,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出的方法,学生能够理解,也记忆深刻。

我在教学中,在新授中让学生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外,在练习中,并出现了“5+6+6”这类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加法,通过比较,从而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巩固概念。

紧接着我设计了小红帽过生日的情境,来一个人要两支筷子,来50个人要准备多少支筷子?学生中大多数用乘法,我提问;“为什么不用加法呢?”学生都感受到太长了,麻烦。从而将乘法的意义突破。

《新课标》提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习设计中,教师遵循由浅入深教学的原则,由基础题到提高题。首先让学生看一副图,说出是几个几相加,并列出加法算式,再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过渡到看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列出乘法算式,最后提高到看一幅图直接列乘法算式。最后,教师设计了一道开放性题。让学生在开放性题中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有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3+5+5”这一题,刚开始学生会以为它没办法改写成乘法算式,因为它不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但通过自己的探索,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使学生知道先算出2+3=5,这样就变成3个5相加,从而可以改写成3×5,5×3;接下来“3+3+6”这道算式就可以变成2个6相加的加法算式,进而可以改写为2×6,6×2的乘法算式,同时“3+3+6”这道题可以把6拆成两个3使原来的加法算式变为4个3相加,可列出3×4或4×3的乘法算式:最后是一道字母题:A+A+A+A。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进而再一次的巩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总之,把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有利于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有利于教师发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八、课后感受:

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大部分学生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当然也有学生还出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我觉得对于这节课,应允许学生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有的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更能在新知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有的学生当堂课不明白,说不定回到家却突然知道了,后知后觉。

乘法分配律教学说课稿 第7篇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分数乘法》的第一部分——分数乘以整数。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这三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1、地位

《分数乘法》是人教实验版六年制上册第二单元的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个内容中,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整数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变成了分数,同时分数乘整数又是分数乘分数、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

2、作用

本部分教材内容是继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后的又一分数运算,它既与整数的乘法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期进一步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乘法的基础。

(二) 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熟练掌握它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创设故事情景,导入问题,引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和探究,探寻分数乘法的意义,总结出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利用课堂习题练习和闯关练习题,使学生在实际解题中理解和掌握其运算法则,以及熟练计算涉及约分与化简的计算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情境故事进入课堂问题,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目标,以及我对学情的分析,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重点: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会在计算题中加以运用。

难点:在计算分数乘以整数的式子中,涉及约分与化简的计算题的运算。

二、说教学法

(一)说教法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根据本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节课教学内容,我在课前准备了线段单位“1”纸和PPT两种教具。在整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问题导入法:创设问题情境,由一个关于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问题引出本节课主题“分数乘法——分数乘以整数”;

2、 演示法:在解决问题中,运用直观的教具,使学生理解题意,从而解决袋鼠与人速度问题。

3、 讨论法:让学生们根据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自己总结计算法则,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 练习法:在随堂练习的习题中,强化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从而熟练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学会在实际问题中解题和做到举一反三以强化新知。

多种教学手段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

(二)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打算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学习方法:

1.计算总结:让学生通过自己计算和讨论总结概括出分数计算的运算法则;2.运用讨论法、练习法等方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际习题中掌握知识,把文字知识运用于解题中进行掌握,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学做合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六个教学环节:问题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和板书设计。

(一)问题导入

通过讲动物世界中的袋鼠速度与人的速度问题,引入本节课主题“分数乘法”,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如下: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那么人跑三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我将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带领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计算出过程和结果,发现用学过的知识不能计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式子时,从而引出本节课新内容——分数乘以整数。

(二)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分三步走:

1.总结分数乘以整数计算法则

从日常的生活中引入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日常化、生活化。课件展示袋鼠与人速度问题图,带领学生们一起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然后将让同学们分小组交流,根据黑板上的分数相加以及分数乘以整数的两个式子,讨论总结出计算法则。接着我再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板书出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为: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2.分数乘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意义

在总结出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后,趁热打铁,让学生们观察两个式子,找出区别,然后总结出,运用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意义为:运用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将会使得计算更为简洁和准确快速。

3.随堂练习引出约分和化简计算题

在学习了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后,将进行随堂练习,进而巩固知识,也为接下来要学习的涉及约分和化简的计算做铺垫。我将展示以下练习题:

前两道题为基础分数乘以整数练习,后两道题会涉及约分,在由学生们自己的计算中总结出与前面习题不一样的地方,接着我将顺势指出其特别的计算,这道题与前三道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会涉及约分,这是本节课又一知识点,即:涉及能约分的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中,要先约分,最后结果为假分数的要化成整数和带分数。

由学生们自己在实际计算中总结出知识点,也能培养学生们观察能力和解题能力以及将知识运用于实际解题中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练习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认知的手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整节课上我设计了有针对性、层次感强的练习。

1.基本练习:

在基本练习中,一共涉及四道题,分别是一道不涉及任何约分的计算题、涉及直接约分的计算题以及最简结果为整数和最简结果为带分数的两道计算题。如下:

2.提高练习

在提高练习中,我将用一道应用题(题如下)来进行巩固练习,应用题是六年级的学生常见的题型,这道题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锻炼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也引出延伸知识,即:在分数与多个整数相乘的计算中,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同样适用。

这些练习题难度由简到难,层层深入,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对不同类型习题的掌握,也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课堂内容为:

1、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为: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2、涉及能约分的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中,要先约分,最后结果为假分数的要化成整数和带分数。

(五)布置作业

1、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

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运用于实际解题中,做到学以致用。

2、 预习教材第10页的内容——分数乘以分数。

让学生们由今天所学知识联系下节课新内容,即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帮助学生们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也能培养他们对知识的迁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分数乘以整数

分数乘整数计算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整节课的板书如PPT所示,其中“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重点突出,

整个板书的形成既是老师教学思路的展现,也是学生学习思路的体现,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也学生进行自主评价的一种缩影。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乘法分配律教学说课稿 第8篇

一、教学内容

1、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积的近似值

3、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

4、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三、编排特点

1、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米、分米、厘米”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计量单位了。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换玻璃”(与米、分米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生活背景,不但能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和角之间、米和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淡化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突出计算方法的教学。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要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应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入手。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根据小数与整数的密切联系,教材先教学小数乘法,再教学分数乘法。与原通用教材相比,淡化了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把重点放在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总结上,引导学生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小数乘法的算理,并由此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3、应用转化和对比,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

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在例3、例4中,均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③帮助学生按一定顺序概括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例4的教学中,应用合作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有序地概括出计算小数乘法的一条清晰的思路: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四、具体内容

标 题例题安排

小数乘整数例1小数乘整数的引入题

例2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竖式写法

小数乘小数例3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竖式写法

例4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例5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和乘法验算

积的近似值例6按“四舍五入”法截取积的近似值

连乘、乘加、乘减例7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例8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小数乘整数

例1

编排意图:

(1)创设“买风筝”的购物情境,引出“小数乘整数”。

(2)结合具体量(人民币单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小数乘整数的问题,为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提供感性支撑。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提出买风筝计算钱数的问题。

(2)先解决书上女孩想要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重点说明将元转化为角的方法。

(3)在此基础上,解决其他买风筝的问题。

例2

编排意图:

(1)脱离具体量,直接引出小数乘整数。

(2)用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说明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法的理由。

(3)根据计算结果,说明如果积的小数末尾有0,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用最简方式写出积,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

教学建议:

(1)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例1中的计算经验,特别是将“元”转化为“角”的经验来学习例2。先提出0.72元×5,你会计算吗?再去掉元,提出0.72×5该怎么计算。

(2)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整数乘法经验自主计算“0.72×5”,列出竖式,并尝试对过程做出合理的解释。

(3)应引导学生小结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要点。

①按整数乘法的规则进行;

②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也应有几位小数;

③算出积以后,应根据

小数的基本性质用最简方式写出积,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

小数乘小数

例3

编写意图:

(1)以给校园宣传栏换玻璃,需要计算长方形玻璃面积引入小数乘小数。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出小数乘小数学生易于理解。

(2)有例2的计算经验,这里学生容易想到把第二个因数也转化为整数,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故教材直接写出转化和计算的过程。

(3)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建议:

(1)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乘法算式。

(2)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1.2×0.8。

(3)组织学生共同研讨1.2×0.8的竖式算法及算理。让学生将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出来,并简述其道理。可能有学生将“米”化为“分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也可能学生按书上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应引导学生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理解“1.2×0.8”的算理。

(4)最后组织学生探索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例4

编写意图:

(1)结合例4上面的“做一做”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分两个层次:

①结合“做一做”第1小题,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步骤。

②结合“做一做”第3小题,说明小数乘法的一些难点问题。如,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应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建议:

(1)可按教材的层次结合具体的算式进行总结。

(2)积的末尾是0的情况,也应作为小数乘法的一些难点问题处理。

例5

编写意图:

(1)通过“非洲野狗追赶鸵鸟”的有趣情境,引出“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使学生领会有时“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然后计算出鸵鸟的最高时速。

(2)由验算计算是否正确,提出验算要求,培养验算习惯。

对于验算方法没做统一规定,教材呈现了两种,一种是“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再乘一遍。”二是“用计算器验算。”其实,验算还有其他方法,这里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按哪种方法验算,只要会用合适的方法验算就行。

教学建议:

(1)结合本例让学生领悟有时“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可请学生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中“1.3倍”的含义。

(2)验算的引入,既可直接由检验书上女孩的计算引出,也可由检查自己的计算引出。

(3)如何验算不作统一要求。

练习一

第10题,让学生经过计算,发现积和因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积的近似值

例6

编写意图:

(1)通过“狗帮助人们抓坏蛋”的情境,让学生求狗的嗅觉细胞,引出求积的近似值。

(2)通过计算使学生认识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当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时,有时不必保留那么多的小数位数,只要根据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就可以了。

(3)教材以算出狗的嗅觉细胞为2.205亿个为例,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同时说明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保留的小数位数。

教学建议:

(1)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求出“0.049×45=2.205”后,着重说明当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时,有时不必保留那么多的小数位数,只要根据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就可以了。然后让学生按照需要独立地求出2.205的近似数。

连乘、乘加、乘减

例7

编排意图:

(1)有关小数连乘、乘加的数量关系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多,但有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教材选取用正方形地砖铺地板,引出连乘、乘加,便于学生理解和列式。

(2)通过解决“100块砖够吗?”引出连乘。通过解决“110块砖够吗?”的不同方法引出乘加。

教学建议: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解答过程,尝试解释解答的结果。

(2)由于运算顺序是一种规定,不必讲太多的理由,所以当整数四则运算扩充到小数后,可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与整数计算的相同。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乘法运算定律的推广及例8

编写意图:

(1)结合具体算式说明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2)分两个层次编排:

①给出三组算式,让学生观察、计算,找出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关系。②用归纳的方法类推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3)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建议:

(1)在复习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2)加强对乘法分配律应用的教学。

五、教学建议: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由于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时应紧紧抓住这种联系,帮助学生将未知转化为已知。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

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而是对算理的理解和表述。因此,教学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计算的过程做出合理性的解释。

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让学生学会探求模式、发现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学习的重要目标。在组织学生自主小结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同时,应注意引导他们去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教学时,应重视练习一中第4题、第10题的练习,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养成探索隐含在数字、算式后面的规律的习惯。

乘法分配律教学说课稿 第9篇

很感谢领导给我这个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的机会,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分数乘法》。这节说课分五个环节进行,下面我就来说说第一个节。

一、说教材

《分数乘法》是人教实验版六年制上册第二单元的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很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个内容中,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整数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变成了分数,同时分数乘整数又是分数乘分数、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如下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们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力目标:培养迁移转化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们尝试探究,合作学习的好习惯。为了使学生们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教学难点: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们审题,理解题意。

2.尝试教学法:从主题图中获得信息,尝试自己探究,讨论解决。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依据知识的迁移,应用转化的思想,通过学生们尝试自主探究,把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就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生们主动探究的欲望。教师让学生尝试、观察、讨论、探究中获取知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四、说教学流程

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针对六年级学生们的认知规律,我将安排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

(一)复习引课

12+12+12+12= + + + =

这两题可以让学生口读结果,他们的作用是要为新授环节做一个简单的铺垫。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例1

(1)孩子们请仔细读题,你理解这个题吗?试着来说一说。在学生分析题意的时候,随机点出线段图。再仔细的读读这个题,你会列式计算吗?试着做做。

(2)学生做的时候教师巡视、指导,找有不同想法的学生上黑板去做,绝大多数同学完成的情况下,老师在布置任务"同桌互相说说你们的想法"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学生至少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候情板演的同学将出做题的思路。

第一种 + + + = =

第二种 ×4= + + + = = 这里关键要剖析第二种方法,为什么可以用乘法,在此基础上师生共练两题,教师要做好板书的整理,而后得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整个新授过程,我让学生仔细想一想、试着做一做、同桌说一说、试着讲一讲。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尝试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2.二次尝试环节的设计意图,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掌握计算方法。

3.在教学例2时,由于有了例1的教学过程,学生基本有能力解决,因此我让学生直接动手做,但这一题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让学生明白,能约分的要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

(三)教学例2后,就进入了巩固练习阶段,这节课的关键是计算方法和计算后能约分的要约分这两个要点。

(四)最后我进行了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起到归纳知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说预设效果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通过突破难点达到突出重点的教学思路,教学难点的突破主要是给学生充足的尝试探究的空间,学生在探究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了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掌握学法。

乘法分配律教学说课稿 第10篇

一、教材分析

教材将单项式乘法安排在同底数幂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之后,单项式的乘法包括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的乘方与乘方的乘法的混合运算等,内容较为充实、完整。为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运算法则拓宽了空间,有利于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单项式乘法运算的熟练程度得以提高。在综合运用多种运算法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运算能力,同时本节课的教学难度有所增加。

学习单项式的乘法并熟练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是学好整式乘法的关键。单项式的乘法、同底数幂相乘、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等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又是今后将要学习的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单项式乘法的基础。同时,书上例题引入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也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它为整式乘法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学习既是前面学习的综合应用,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本节课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后续学习。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并会用它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目标:学生在探索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法则的过程中,感受整体思想、转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并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通过适当的探究、合作讨论、实践活动,获得一些直接的经验,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体验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运算的规律,享受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单项式乘法法则的导出及其应用。

这是因为单项式乘法法则的导出是对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渗透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蕴含着“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难点:多种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

这是因为单项式的乘法最终将转化为有理数乘法、同底数幂相乘、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等运算,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难于正确辩论和区别各种不同的运算以及运算所使用的法则,易于将各种法则混淆,造成运算结果的错误。

三、教法设计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1)在新课学习阶段的单项式的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中,采用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始终处在观察思考之中。

(2)在新课学习的例题讲解阶段,采用讲练结合法,对于例题的学习,围绕问题进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展开思维,与此同时还进行多次有较强针对性的练习,分散难点。对学生分层进行训练,化解难点。并注意及时矫正,使学生在前面出现的错误,不致于影响后面的学习,为后面学习扫清障碍,通过例题的讲解,教师给出了解题规范,并注意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本节课可以师生共同小结,旨在训练学生归纳的方法,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系统,进一步防范学生在运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四、教学过程

以下是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复习回顾,奠定基础

知识回顾:

探究新知

1.问题:如果将上式中的数字改为字母,即ac5?bc2,你会算吗?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留给学生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

【教法说明】把两个引例当做尝试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知识的勇气.师生共同总结法则,使学生对单项式乘法的运算从肤浅认识到形成一般的规律性认识。

例1计算:

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同桌互阅,最后由教师点评。

例2计算以下各题:

师生共同完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叙述过程,教师板书。

小结: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是整式乘法中的重要内容,它的运算法则的导出主要依据是,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以及幂的运算性质。

【教法说明】例1紧扣法则,学生可以顺利完成,所以由学生自己完成。例2中小题涉及运算顺序问题。小题要注意几个负数的书写形式,讲解例2要注意教师的“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

尝试反馈,解决疑难

练习:(1)计算:①?③?②

(2)计算:①?②?

(3)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①?②?

③?④?

【教法说明】对于法则的应用,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学生回答时,教师应特别指出错误的根源,避免学生在以后的运算中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回顾与小结

教师首先让学生谈谈相互交流,谈谈本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有什么体验。

学生交流讨论后,再次指名部分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作适当的小结:

五、课堂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再次体会到:课堂上的真正主人应该是学生。教师只是一名引导者,是一名参与者。一堂好课,师生一定会有共同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本节课教学中,各知识点均是学生通过探索发现的,学生充分经历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没有将重点盯在大量的练习上,而是定位在知识形成的过程的探索,这是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的体现,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成功的。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与自我发现,注重挖掘教材的能力生长点,挖掘教材的内涵,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乘法分配律教学说课稿 第11篇

一、说教材

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口算训练,即能培养学生迅速的口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习笔算的基础。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是学生在学习一位数乘以两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理解和掌握乘数是两位的笔算乘法的算例和计算法则作了铺垫。

正确理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是成功教学的一半。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

29182102020360xxxx800

教材主要介绍整百数乘一个数,就是用百位上的数去乘这个数,乘得数就是几百,所以要在这个数后面添两个“0”。教材的这样安排,体现了知识的有序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会说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口算的算理,学会整百数乘一个数的口算方法。

2、能指出乘法算式的两个因素。

3、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4、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算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迁移法。

2、发现法。

3、练习法。

4、目标教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铺垫

从口算6道题入手,复习100乘以一个数,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使学生通过口算,归类小结,沟通旧知,激活思维。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当学生处在急于求知的状态时,及时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后面的教学活动就紧紧围绕着目标展开。

(三)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分两部分:

1、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

2、认识乘法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又叫做积的两个因素。

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学生完全可以从整十数的口算中得于迁移。所以可以打破常规教学,先让学生编出几道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题,试着算一算,说说思考过程,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展开思维,因为材料来自于学生,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利的解决了教学中重点和难点。

(四)练习设计

1、看卡片说得数:

在于人人参与,人人掌握算理、算法,面向全体,避免“两极分化”。

2、直接写得数:

这一层次的训练,要求人人动笔,算的又快又对,提高口算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题量的练习,熟练地掌握口算方法。

3、题组练习:

通过一个因素不变,另一个因素扩大或缩小的题组练习,既巩固了乘数是一位数,整十数、整百数的口算,同时渗透了函数思想,引活了知识。

4、综合练习

这个层次的练习集旧知识、新知识、扩展性知识为一体,检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可以采用抢答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

(五)做目标检测题,及时反馈纠正。

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及时得知自己所学知识的正误和能否及时获取矫正性的信息,通过做目标检测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且及时进行调控,查漏补缺,努力使每个知识点都落实到位。

(六)课堂小结

可以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作出本课的小结。

《乘法分配律教学说课稿(汇总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